眾所周知,無論是在人文社科領域還是自然科學領域乃至制造業(yè),只要是“德國制造”,就意味著一流品質;德國“制造”的聲音亦如是。德國之聲也從不利用華麗的外表來取悅人,也從不會為了給自己披上一件惹人注目的外衣而自行喪失其內在的品質。來自于德國萊比錫的兩個音樂團體特別令人敬仰,一個是門德爾松曾經(jīng)執(zhí)棒多年的格萬豪斯音樂廳樂團,另一個便是始建于1212年、“音樂之父”巴赫曾經(jīng)訓練并指揮過的圣·托馬斯教堂唱詩班。它們是德國之聲真正的體現(xiàn)。
在巴赫生命的最后27年中,他為圣·托馬斯教堂唱詩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作品。通過這個唱詩班,巴赫實現(xiàn)了自己通過音樂來贊美人類之愛的宗教理想,唱詩班也藉著巴赫出神入化的音樂名篇而揚名世界。音樂會上半場所演唱的、包括被公認為巴赫最著名的一首經(jīng)文歌《獻上新的贊美之歌》(BWV225)在內的三部經(jīng)文歌無疑就是圣·托馬斯教堂唱詩班在自豪地向世人展示著他們與巴赫之間的親密關系—這三部作品都是巴赫為這個唱詩班而創(chuàng)作的。由于這些作品均為教堂而作,因此當它們在音樂廳演出的時候,其固有的宗教性自然會大打折扣。然而,圣·托馬斯教堂唱詩班仍然讓我們感受到了宗教和音樂在他們心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唱詩班則僅僅是在謙卑地演唱;這一直貫穿了由藝術歌曲和德國民歌所構成的音樂會的下半場—謙卑地且毫厘不爽地執(zhí)行著作曲家在音樂中所做的指示,并絕無一絲一毫的夸張。
圣·托馬斯教堂唱詩班并非是一個商業(yè)演出機構,其職責是在每天的宗教儀式中演唱,僅在極其有限的時間中在其供奉的教堂之外演唱。但這場音樂會的難得之處并非僅在于讓我們有幸聽到了他們的演出,也并非是讓我們享受了清一色的來自德國的音樂作品,最重要的是圣·托馬斯教堂唱詩班真正連接了巴赫音樂中的虔敬與清澈,而這才是后人最應珍視的偉大的巴赫傳統(tǒng)。(作者為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