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審美的“無用之用”,美育需要培育而不是教育
如何看待當下教育界強化的美育?如何看待當下的藝術教育?
美育審美無處不在,從現(xiàn)代社會的文化場館到家鄉(xiāng)的人文知識和山山水水,都會成為一個人最樸素的審美情感和愛的基礎。從愛家人、愛家鄉(xiāng)到愛國,還有體會審美的“無用之用”:美術只是職業(yè)分工中的一個專業(yè),而美育是否發(fā)達是健全社會中每一個人自我完善的標志。在現(xiàn)實生活中,藝術教育雖然是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但我們常說的“美育”往往只是局限于包括美術在內的藝術教育,并沒有往人格完善及創(chuàng)造力的培育上延伸。
1、美育的目的是促進人格完善
“美育”以我的理解也就是審美教育,通過審美教育提升人們審美的感受力、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情趣,促進人格完善,帶來全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日常生活中重視美育的家長很容易送小孩去學畫畫,有些孩子也因此逐漸走上美術專業(yè)學習的道路。其實,美術只是職業(yè)分工中的一個專業(yè),而美育是否發(fā)達是健全社會中每一個人自我完善的標志。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美術訓練,但每一個人都需要接受審美教育。藝術教育雖然是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但我們常說的“美育”往往只是局限于包括美術在內的藝術教育,并沒有往人格完善及創(chuàng)造力的培育上延伸。
學習書法的小學生拋開在現(xiàn)實功用的角度來討論美育的話題,我們把目光聚焦到人的一生——我們的一輩子即便生命再長壽其實也有限,而美育最大的益處是讓我們有限的生命更加豐富。我們的祖輩父輩不管接受什么教育,生命的豐富大多建立在他們漫長的甚至不平凡的閱歷上,而和平年代的現(xiàn)代社會,為物質富裕而努力工作的能力其實只是生命豐富的一個方面,審美能力則是人類享受生活(生命)的另一個需要學習的能力。
龍門石窟 佛造像
2、審美能力需要后天培養(yǎng)和學習審美欲望是天生的,審美能力卻需要后天培養(yǎng);就像餓了要吃食物一樣是天生的,但擁有品味美食的能力需要訓練。當然對于美食家來說,或許能更直抵審美的話題。在審美上我們不需要解決餓了想吃的溫飽問題,那是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突然看到自然之美時誰都會有的那點感觸。我們需要的是人們在自身完善過程中,人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更豐富的認知能力。生命中審美無處不在,但審美又并非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審美關乎的是我們生活中的感受和精神世界的豐富與否。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因為審美教育的錯位與缺失,時常存在因對事物審美的漠視而對現(xiàn)實存在的美表現(xiàn)的無感,如果說放到生命的維度來理解,也就是說生命的豐富性不夠濃稠罷了。這時其實就涉及我們對美和幸福感的理解——審美水平的自我要求正是幸福感中比較濃稠的那部分,所以美育是物質富裕以后人們對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需求的認識途徑。
審美無處不在,這涉及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科學美等,大概可以劃為自然與人文的范疇!對自然美的欣賞是天生的,每一個人都能感知到“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四季更替的美,以及江南秀潤和西北遼闊地域差異的美,只要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開始走進自然的第一步,你就有機會感受自然的魅力。對人文的審美能力其實是教育的結果,每次走進博物館都有這樣的感嘆,先賢留下那么多好東西給我們欣賞,但是我們卻缺少讀懂這些器物與藝術品的知識儲備,不管在視覺感受和歷史的認知上,都有“恨自己少讀十年書”的慚愧。
西湖景致
明 文徵明《江南春詞意圖卷》(局部)
在浙江這片土地上,對自然風景的欣賞與人文知識的理解更是難分難舍,遠的山山水水不說,比如近在眼前的杭州西湖,假如只能感知到春天的桃紅柳綠和冬天的銀裝素裹,這還是只看到西湖風景的表面。對所謂“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理解是審美培育和知識積累的享受,如果不了解宋以來與西湖有關的人文歷史詩詞文章,那能真正感覺到西湖的美。了解越多越覺得活著真好,在自己身邊還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們不斷地去了解去欣賞去品味,所以審美教育所獲得的幸福感會讓我們更珍惜生命的美好。一個人有能力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擁有對美好事物流連忘返的境界才是美育的成果。3、審美能力只能培育,而非教育
在我看來,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是成長教育的一部分。審美能力大小或豐富與否,第一責任是家庭,第二責任是社會(包括學校)。一般孩子性格養(yǎng)成的黃金時間是0-7歲,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時間與其相比可以更長,更舒緩,不可量化。如讀書習慣養(yǎng)成一樣,一開始是刻意為之的學習,后來是學習與享受同行,審美能力也是學習與享受同行。達到享受的階段是一個量和質的變化,所謂審美無處不在,融入生活的審美享受,那是何等快樂的境界啊。梁啟超先生曾說閱讀習慣如果在大學期間沒有養(yǎng)成,后面也就很難了。同樣,審美的品位和習慣,大概也是在閱讀習慣是否能夠養(yǎng)成的階段——其實審美本身也是閱讀的另一種形式。
在一個人成長教育的過程中,性格養(yǎng)成更多的責任在家庭在父母,而美育是社會提倡和家庭參與合力的結果,就如很多教育問題其責任不在學生而在家庭和社會一樣。有關美育,我們還處在家庭和社會氛圍都需要培育和改變的階段,甚至說任重而道遠。美育沒法通過具體外在的規(guī)定產生個體內在的需求,或上升到行政指令量化考核的地步,那只會走向美育的反面。近日美育納入中考的消息,歡呼鼓舞轉發(fā)最多的是那些藝術培訓機構,暗暗發(fā)愁擔心孩子負擔加重的是家長。首先要肯定政府職能部門提倡美育是好事,但動不動用考試的指揮棒來處理不可考核的話題,往往達不到職能部門設想的目的。所謂真善美,是美好事物相互依存的三個方面,人的真和善怎么培育,美也怎么培育,社會離不開對真和善的追求,但把真和善的教育納入中考,誰聽了都好像有不合適的地方。因為美術與美育那點仿佛的關系,善意的專家也會起于理想的美育止于可操作的美術,其實真、善、美的人格教育應該融入教育的方方面面。
練習書法的孩子
習琴美育還要注意藝術個性與共性的關系。追求個性語言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藝術講究原創(chuàng)性,不重復才會豐富人類文明的成果,不斷的接受和理解藝術創(chuàng)作中個性的追求,會讓人的性格更寬容。美育的理解也要寬廣,父母注意陪伴3-7歲的孩子性格養(yǎng)成是美育,從事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門類學習是美育,甚至體育鍛煉也是美育,擁有一個心理和生理都健康的身體當然是美的呈現(xiàn)。審美教育或可以起步于音樂、美術等藝術門類的訓練,但不要止于“術”。經常有朋友咨詢我,孩子小的時候面對一些藝術門類學什么好,我總是回答他(她)喜歡學什么學什么,童年階段不管學什么,其目的無非兩點:一是審美養(yǎng)成,二是性格(習慣)養(yǎng)成。藝術是社會生活中最柔軟的一個區(qū)域,而美育就是讓人學會怎樣享受生活中的柔軟。
審美無處不在,現(xiàn)代社會作為美育的硬件例如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都開始完備的時候,尤其是對青少年愛家鄉(xiāng)的教育,或許會成為美育的一個抓手,家鄉(xiāng)的人文知識和山山水水,都會成為一個人最樸素的審美情感和愛的基礎。從愛家人、愛家鄉(xiāng)到愛國,還有體會審美的“無用之用”。家人間的愛在相處與陪伴中萌生,讓我們常含淚水愛的深沉的土地就是故鄉(xiāng)。而在咨詢便捷的今天,我們對自己生活的土地又了解多少?美育是從審美出發(fā),更是愛的教育,指向健全的人格,所以美育需要培育而不是教育。2020年10月15日杭州
。ㄗ髡呦抵袊佬g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教授、藝術管理系主任)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