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韓國小提琴演奏家鄭京和在國家大劇院2016五月音樂節(jié)中登場,用一場音樂會演奏了全套巴赫小提琴無伴奏作品。巴赫的全套小提琴無伴奏作品由三部奏鳴曲和三部組曲構成,在一場音樂會中集中演奏可謂體量巨大,對于任何演奏家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戰(zhàn),對于年近七旬的鄭京和而言顯得更為可貴。
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段時間,浪漫主義音樂在創(chuàng)作領域高度發(fā)展,延續(xù)二百余年的音樂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已經進入“集大成”階段。一部分作曲家將目光轉向了20世紀新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的同時,有一批演奏家重新拾起了巴洛克時代的音樂作品,以巴赫為代表的巴洛克時期作曲家的重要作品,在這一時期得以復蘇,其中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和《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和組曲》最具代表性。20世紀以來,小提琴演奏藝術進入了黃金時期,我們今天仍能脫口而出的活躍在這一時期的一眾小提琴演奏大家?guī)缀醵荚浿瓢秃招√崆贌o伴奏作品全集。小提琴界的“小無熱”一直延續(xù)到了今天,巴赫全套小提琴無伴奏作品的錄制幾乎成為了成熟小提琴演奏家的必備名片。但隨著一個世紀以來眾多演奏家的充分演繹,這部作品無論是在技巧領域還是音樂風格領域都已經相當豐富和透徹,目前最為流行的演繹方式偏向冷靜和忠實,大部分作曲家選擇平實的演奏方式來盡可能本真地詮釋巴赫。
但鄭京和的演繹完全脫離了這條道路,在當晚的演奏中,從第一個奏鳴曲到最后一部組曲,她的演奏都充盈著色彩濃厚的個人烙印。在過去的五十余年中,鄭京和都以演奏浪漫派作品而聞名,也正因如此,她對巴赫的解讀也偏向浪漫主義。其中通過運弓的突然加速、效果突出的大范圍揉弦、頗為極端的強弱對比都是演奏浪漫主義作品時必備的技法。這些在她的巴赫中同樣頻繁出現,她本人對此不僅毫不避諱,甚至泰然其中。尤其是在當晚《第三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和《第三小提琴無伴奏組曲》中,鄭京和對作品的處理手法甚至比演奏很多浪漫樂派作品時更加大膽,格外有力的樂句一次次刺激著觀眾的聽覺神經。
對于大部分演奏家而言,演奏巴赫小提琴無伴奏作品時,更注重立體結構的維護還是更注重旋律的編織,是一個難以抉擇更難以平衡的命題。但這些命題在鄭京和大刀闊斧、極度自我的演奏中顯得格外渺小。例如在“恰空”中,鄭京和通過極快的演奏速度,大大縮短了旋律線條。凸顯的重音更完全沖擊觀眾心中對作品結構的原有印象。
在“一晚演奏全套巴赫小提琴無伴奏作品”這項巨大的挑戰(zhàn)面前,鄭京和確實老了,如果細數當晚演奏的技術瑕疵,這場演出遠算不上她職業(yè)生涯的巔峰之舉。但最重要的是,一位進入演奏生涯晚期的大師仍愿意挑戰(zhàn)這些偉大的作品,一位風格鮮明、音樂語言獨特的藝術家,仍愿意以自己的口吻講述巴赫。這足以證明鄭京和的勇敢和虔誠,更足以證明巴赫的偉大。 (音樂周報 克里斯克)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