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秉建委員:做普通的人,做平凡的事
錄入時間:2012/3/12 9:38: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談起丈夫拉蘇榮,周秉建一臉驕傲。拉蘇榮一生致力于蒙古族長調聲樂藝術的演唱、傳承、研究。“文革”時期,他把一些革命歌詞填入有長調特色的曲調中,巧妙地使這一民間藝術在浩劫中得以完璧。200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蒙古族長調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拉蘇榮為此作了大量工作,他提供了自己為長調老師撰寫的三部文學作品以及自己的音樂作品,卻未被認定為非遺傳承人,他毫無怨言。用老百姓的話說,拉蘇榮老師已經是人民群眾公認的傳承人了,沒有那張紙并不影響他特有的、無人替代的聲譽和作用。周秉建說退休后她要回到內蒙古,協(xié)助丈夫一起做好蒙古族長調的傳承工作。
呼喚草原自然生態(tài)回歸
周秉建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草原上的每一株小草,每一頂帳篷。她說,今天的內蒙古牧區(qū)采取圈地養(yǎng)殖,在以前的游牧方式下,羊可以四處走動,把草籽帶到遠方,對牧草的雜交大有裨益,如今劃地為限,草種失去了傳播渠道,并不利于牧草的生息繁衍。以前的牛、羊只吃草,而干牛糞、干羊糞也是草,可以直接作為燃料,沒有污染。周秉建感到,農業(yè)、林業(yè)、牧業(yè)、漁業(yè)都依據(jù)其自身特點進行現(xiàn)代化改造,才是最適宜的。越來越多的人走進牧區(qū)、開發(fā)牧區(qū),也給牧區(qū)物種帶來毀滅性的打擊。牧民早就知道蘑菇好吃,但為了保護草原,他們不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食欲而去采挖。有的人只想賺錢,根本就不為草原著想,把蘑菇連根都挖走了,結果再也長不出蘑菇。還有人在內蒙古挖掘發(fā)菜運往南方,只因“發(fā)菜”與“發(fā)財”同音,銷售時可以贏得個好彩頭,卻完全不顧及破壞草場生態(tài)的后果。
按照蒙古族習俗,一向只有上馬酒,是為戰(zhàn)斗者壯軍威,或是為遠途跋涉者壯氣力,從來就沒有下馬酒這種禮儀。以指尖蘸酒輕彈三下,意為敬天敬地敬祖先,一般是長輩和男性才可使用的禮儀。這些民族傳統(tǒng)風俗,已為當今的一些旅游業(yè)所歪曲,淪為淺薄的表演。周秉建想到,騰格爾演唱的《天堂》,從開始的優(yōu)美抒情到結束的聲嘶力竭,不正是向草原生態(tài)現(xiàn)狀的一種吶喊么。(來源:中國藝術報/記者 怡夢)
(編輯/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