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的《旅游歲月》鋼琴曲集,共3集,第一集《瑞士》;第二集補缺《威尼斯與拿波里》,描寫的都是風光;第二集《意大利》表現的是意大利的藝術作品中所產生的感覺;第三集則是自由選擇題材。
第一集《瑞士》(Premiere Annen :Swisse),描述與瑪麗(Marie d’ Agoult)旅居日內瓦,在阿爾卑斯山地區(qū),幸福恬靜的生活背景下的山間景色,這組小品約作于1835─1836年間,共9曲:
1.威廉·退爾禮拜堂(Chapelle de Guillaume Tell),威廉·退爾是14世紀瑞士獨立運動的傳說性英雄,在席勒的戲劇中為知名人物。這是李斯特參觀威廉·退爾禮拜堂的體會,后半段為活潑的快板。
2.華倫城之湖(An lac de Wallenstadt),就如平靜的湖面,表現像湖水波浪一樣的單調節(jié)奏,好幾次反復平靜的旋律。
3.田園(Pastorale),二段形式,單純而樸實。
4.泉水邊(An bord d’une Source),小快板主題裝飾而成的自由變奏曲。
5.狂風暴雨(Orage),取自拜倫的杰作《夏爾德·哈洛爾德巡禮》(Child Harold’S Pilgrimage)第三集中對瑞士狂風暴雨描寫的意境。
6.歐伯曼之谷(Valee d’Obermann),《歐伯曼》是塞納庫爾(Etienne Pivert de Senancour,1770—1846)創(chuàng)作的書信體作品,記錄了無神論兼禁欲主義者的作者20年代內心世界,曾與歌德的《維持》一起挑起19世紀前半葉歐洲的自殺風潮。這首小曲描述歐伯曼內心“我盼望什么?我是什么人?在自然里能尋找到什么?”
7.牧歌(Eglogue),來自瑞士山間《牧牛之歌》的情緒。
8.思鄉(xiāng)病(Le mai du Pays),表現歐伯曼在巴黎對田園生活的鄉(xiāng)愁,他曾對朋友們說:“我唯一死而無憾的葬身之地是阿爾卑斯山!
9.《日內瓦之鐘》(Les cloches de Geneve),1935年12月18日,瑪麗為李斯特生下一個女兒,李斯特第一次當父親,在平靜的湖面蕩漾的祈禱的鐘聲中,他為女兒布蘭迪的幸福而禱告。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