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圓舞曲》,作品第325號(G'schichten aus dem Wienerwald,Walzer op.325)是小約翰·施特勞斯繼圓舞曲“藍(lán)色的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部杰作。完成于1868年,同年六月十九日初演于維也納,并由作者親自指揮。
這首樂曲由序奏、五個圓舞曲和尾聲構(gòu)成,其結(jié)構(gòu)屬于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式。樂曲的開始是一段很長的序奏。兩支圓號的旋律描繪了優(yōu)美動人的風(fēng)景,雙簧管和單簧管吹出抒情流暢的曲調(diào),象是牧人的牧歌和角笛。鐘聲的響起,使音樂增加了很多光彩。然后,大提琴緩緩奏出第一圓舞曲的主題動機(jī),作為全曲的引子。大提琴渾厚的音調(diào)、圓號美麗的牧歌和長笛玲瓏的裝飾音節(jié),構(gòu)成了一幅極美妙的且色彩斑斕的音畫,十分優(yōu)雅動人。齊特爾琴的加入更增添了濃厚的奧地利民族色彩,這種特色型樂器撥奏出這首圓舞曲中最主要的一段旋律,輕柔而華美,仿佛晨曦透過濃霧照進(jìn)維也納森林,還伴隨著鳥兒們婉轉(zhuǎn)的鳴叫。
第一圓舞曲為F大調(diào),描繪出了森林清晨的美景,及人們輕歌曼舞的場面。
第二圓舞曲為降B大調(diào),由大提琴呈示出來。這段主旋律與前面序奏中基塔琴所演奏的主題幾乎完全相同,但節(jié)奏要快得多,舞蹈性極強(qiáng)。
第三圓舞曲為降E大調(diào),三部曲式。描繪的仍然是森林美景。
第四圓舞曲在降B大調(diào)上,二部曲式。前半部分輕快、流暢,旋律充滿跳躍性;后半部分活潑、優(yōu)雅,伴奏部分引人入勝。
第五圓舞曲為降E大調(diào),這一部分不僅活潑,而且節(jié)奏性非常強(qiáng),使得整個樂曲達(dá)了最高潮。
樂曲的結(jié)尾部分很長,在這里依次出現(xiàn)了第四圓舞曲、第一圓舞曲和第二圓舞曲的主題;之后,序奏時的“齊特爾琴”動人的旋律重新出現(xiàn);終止部分采用了樂隊的合奏。這一切好似一個總結(jié),引人再一次回顧維也納森林的各種美麗景色。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