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音樂味道
音樂是世界語言,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的產(chǎn)物,是人類表達(dá)喜怒哀樂情感的方式;蚋呖杭ぐ海蛏畛劣七h(yuǎn),或凝重莊嚴(yán),或歡樂輕快,或明白曉暢,或晦澀神秘。
不同的國家, 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音樂味道。
非洲原始部落的音樂,奔騰跳躍,野性十足,節(jié)奏緊促,激越而高亢,聽其音,眼前仿佛萬馬奔騰,風(fēng)馳電掣。或者彪悍的獵人,雄壯的勇士,威武出征,狩獵不可一世的雄獅,氣壯山河,大地顫動。
印度的音樂,歡快流暢,悠揚詼諧,聽其音,眼前便出現(xiàn)能歌善舞的印度小伙,圍繞著千嬌百媚的姑娘。他們穿著色彩艷麗的服裝,載歌載舞,直白而熱切地表達(dá)著對心儀姑娘的熱愛之情,姑娘們則幸福而興奮,美目顧盼,嬌羞含情。
蒙古族的音樂,深沉婉轉(zhuǎn),一詠三嘆,音樂大都表達(dá)出牧民對大地的眷戀,對厚地高天的深層感恩,對廣袤草原的永恒情絲。 劉三姐的歌聲,則清脆嘹亮,歡快曉暢,表達(dá)出壯族人民,樂觀開朗,熱情活潑的性格。
而藏族的音樂,神秘而高遠(yuǎn),悠揚縹緲,那是善良而簡單的藏民,對人性真與善的敬意,對遠(yuǎn)古上蒼的呼喚,聽其音,常常淚濕巾衫,這是音樂的感染力,是人類共同情感的傾訴。
在中國古代,先民們認(rèn)為音樂是可以通神的,春秋戰(zhàn)國以來,國家皆設(shè)有禮樂之官,六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樂”占一席之地,中國古代音樂,絲竹管弦,吹拉彈唱,往往悠揚婉轉(zhuǎn),如泣如訴,蕩氣回腸。一曲高山流水,詠嘆著伯牙子期知遇之情;一曲漁舟唱晚,描繪著夕陽滿天,漁翁歸來的喜悅;一曲春江花月夜,演繹著詩人面對大江奔流,對宇宙人生的無盡思考;一曲琵琶行,訴說著盛衰榮辱的悲嗆,對時光易逝,紅顏易老的感傷;一曲二泉映月,哀怨糾結(jié),是對苦難人生的聲討。音樂中國味,喜怒哀樂,那么的飽滿豐富,那么婉轉(zhuǎn)動人。
其實音樂也是民族性格的表達(dá),是人類情感歷史的記錄,具有鮮明的特征,音樂也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音樂的味道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文化的味道。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之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孔子的儒家學(xué)說教化天下,儒家思想,形成中國文化的核心,君臣父子,仁義禮智信,長幼尊卑,謙遜禮讓,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中國文化。這種文化熏陶下的中國人委婉曲折,是非觀點往往隱藏隱藏在字里行間,讓西方人摸不著頭腦;而西方人一般都直抒胸臆,明明白白地表達(dá)觀點,這便是文化的差異,文化的味道迥然不同。
文化是不同的群體不同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沒有上下高低之分,只是味道不同而已,酸甜苦辣咸,都是我們需要的,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在中國影響力越來越大的今天,許許多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把中國文化傳播的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也有許許多多的外國人走進中國,中國文化也給他們烙上了深深的印痕。中國文化越來越為世界人們所喜愛,中國文化的味道越來越濃烈。身為中國人,身為中國文化熏陶的華夏子民,讓我們在世界文化“烹飪”的大舞臺上,把中國文化的味道,打造得更香甜可口!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xué)習(xí)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