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滇人內容豐富的娛樂歌舞,樂器、姿態(tài)包含深厚的文化內涵
古滇人能歌善舞,其舞蹈具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而當代云南少數(shù)民族中仍有類似習俗:每逢節(jié)日,古滇人吹奏葫蘆笙、敲打銅鼓,歡歌樂舞,用歌聲舞蹈來表達他們內心的喜悅心情。從云南省博物館藏大量的古滇國時期的青銅器舞蹈造像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精美的舞蹈造型人物躍然于世人眼前;它們勾勒出了云南民族舞蹈的雛形,同時也是古滇人舞蹈文化的真實體現(xiàn)。從古滇青銅器的各類舞躓造像可以看出古滇人有著內容豐富的娛樂歌舞形式。通過對古滇舞者的形態(tài)、樂器等方面對其進行深入剖析研究,期望能把握古滇國舞蹈的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
從古滇青銅器的各類舞躓造像可以看出古滇人有著內容豐富的娛樂歌舞形式。通過對古滇舞者的形態(tài)、樂器等方面對其進行深入剖析研究,期望能把握古滇國舞蹈的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
初看“二人舞盤鎏金銅扣飾”讓人感覺其造型獨特,舞者一前一后、相互交錯,并且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感。通過我們描繪出的該扣飾的二維線稿畫,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兩個舞者的舞蹈動作特點以及手上所持舞蹈道具、身上的服裝配飾以及腳上環(huán)繞的游蛇。
首先,扣飾上這兩名舞蹈者的服飾相同,頭后梳條形小髻,高鼻、深目,身穿緊身的衣褲,腰部系有腰帶,腰部佩劍,跣足。再者,二人雙手持一圓盤,嘴巴微張,腿部彎曲,作邊歌邊舞狀,形成一前一后互相交錯的站位造型。二人腳下盤有一游蛇,蛇口咬于前人右足,蛇尾繞于后人左足。整件扣飾造型生動活潑,動感極強。兩位舞者嘴呈圓形張口狀,二人邊唱邊舞,動作恣意狂放,足見當時的音樂舞蹈已經(jīng)具有較高的造詣。
再看“四人鈴舞鎏金銅扣飾”上的四舞者造型:從線稿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四人均穿有統(tǒng)一的服飾,頭戴圓錐形尖頂高帽,帽延伸出左右對稱的五根圓葉形裝飾物。帽后分垂兩條長飄帶,下垂至地;身著短袖對襟長衫,肩部披帔,腰束帶,帶上佩圓形扣飾。肩部有披肩,身后披有披風,著短裙,腰帶中央有一圓形扣飾。舞者們動作保持一致,左上肢曲肘平抬至胸部位置,手為握拳狀。右手握圓筒形狀銅鈴,抬于胸前。舞者頭部向右傾,嘴角微張,表情略顯嚴肅。左膝向前彎曲,右腿蓄勢后彎。有研究專家認為這個飾物表現(xiàn)的是“滇人巫舞”,這四個人是“巫”,因為近代的巫師在“作法”時用的“法器”中也常有鈴,類似近代喇嘛念經(jīng)時所用的法鈴。
此枚“八人樂舞鎏金銅扣飾”所展現(xiàn)的是古滇人歡歌曼舞的情景。扣飾正面分上下兩排,共八人。上排四人,嘴角微微張開,均作歌舞狀。頭戴冕形冠或楔形帽,帽后垂下兩條長帶。右肩斜掛一條由乳凸形圓扣串綴成的帶飾,腹前一圓形扣飾,耳戴大環(huán),皆為并腿跪坐式態(tài)。
上排左側三人手臂向上平舉,手掌保持直立,掌心則朝前,手掌保持與頭同高;四舞者手勢均為虎口張開、后四指并攏。下排似樂池,四人服飾與上排大致相同帽飾略有區(qū)別,其中人吹短管樂器,一人吹曲管葫蘆笙,一人吹直管葫蘆笙,一人擊錞于。四人神態(tài)各異,沉浸于樂曲演奏中。場景中的八人均為半身跪坐式,如此造型凸顯出舞蹈場景的莊重性與儀式感。有學者認為此場景表現(xiàn)了滇人在豐收樂歲后的歡慶和喜悅。
筆者對照之前學者論著中的結論,提出如下新解:
其一,下排中間靠右懷中抱有一“鼓”之人,之前很多研究者將這人懷中之“鼓”認為是錞于。但筆者比較認同的是滇青銅器研究專家樊海濤先生的觀點:此“鼓”非錞于,而應當是一種膜鳴類樂器皮鼓。因為錞于是古代軍陣用的樂器,常與鼓配合使用,在戰(zhàn)爭中用來指揮軍隊進攻和撤退。
而錞于原本就是中原地區(qū)的樂器,后其逐漸從黃河流域傳播到長江流域,F(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青銅錞于多出于四川、安徽等地。而云南出土的青銅器中但尚未發(fā)現(xiàn)錞于實物。并且錞于的敲擊部位應該是筒身偏下的口沿位置,而非鼓膜的正面。因此,由以上論據(jù)可判斷這件類似圓柱體的樂器并非錞于,而是手持敲擊鼓面的皮鼓。
其二,上下兩排八人身邊的地板上均放置有一個類似吹奏樂器的瓶狀物品。之前有研究者將此物認作為吹奏樂器—塤,實則不然。塤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7000年的歷史。塤由1個音孔發(fā)展到6個音孔;塤的音色幽暗而又悲凄,哀婉而又綿綿不絕。它特有的獨具一格的音樂品質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禮教文化在中國歷史發(fā)展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
由以上幾組古滇青銅器舞者造型的分析可得出古滇舞蹈所使用的樂器大致有以下幾種:
1.銅編鐘:在歷史上的西周時期的中原地區(qū)已盛行銅編鐘的樂舞演奏,到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發(fā)展到以編鐘、編磬配合演奏。而在云南發(fā)掘的銅編鐘均有一個特征:大都由偶數(shù)數(shù)量的銅編鐘組成,一般為六枚,而在中原地區(qū)則一般是奇數(shù)。從演奏方式上看,應當是懸掛在架上擊打。
2.鈴:在上文中的“四人鈴舞”中的每位舞者手持銅鈴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手持的銅鈴柄部很長,演時用手橫向持續(xù)性的搖晃,在搖晃當中鈴舌猛烈撞擊銅鈴的內壁持續(xù)共震而發(fā)出悅耳的銅鈴聲。四位舞者著裝打扮可判斷其為巫師,因此將此銅鈴定為“法鈴”。在李家山先后出土的兩件“魚形仗頭銅鈴”,銅鈴的仗頭頂部魚鰓部位下方掛有一只銅鈴,此鈴極有可能是為舉行某種儀式所用。
3.葫蘆笙:是古滇民族獨創(chuàng)的樂器,它在滇人的舞蹈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出土的各種青銅器中不但出現(xiàn)了多件銅葫蘆笙實物,而且在舞蹈造像上也一再地反復出現(xiàn),從外形特征上主要分為兩種形制:曲管葫蘆笙和直管葫蘆笙。在“八人樂舞鎏金銅扣飾”中出現(xiàn)的是曲管葫蘆笙。直管葫蘆笙外形則為:主球體與五根直管子相連,球體延伸出的彎形部分有一獨立的吹奏管。
4銅鼓:它被我國南方乃至東南亞很多民族視為神器”,有作為樂器演奏使用,也有用于祭祀祖先和敬仰神靈;還可以用作傳遞聲音信息、指揮軍事作戰(zhàn)等。同時,銅鼓也是其擁有者特殊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權力重器、財富象征、部落保護神等。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測:古滇國的舞者對樂器的使用不僅僅作為演奏的樂器,更注重的是其神圣的宗教意義與文化功能。
云南少數(shù)民族舞蹈藝術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與獨特的民族舞蹈魅力,我們從大量的考古發(fā)掘的青銅器舞蹈場景上,可以找到幾千年來云南民族舞蹈文化的淵源。古滇人能歌善舞,其舞蹈具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而當代云南少數(shù)民族中仍有類似習俗:在少數(shù)民族特定的節(jié)日,他們吹奏葫蘆笙、敲打銅鼓,熱情歡快的載歌載舞,用音樂、歌舞來表達他們內心的歡悅。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