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猴年春晚的《華陰老腔一聲喊》應該是讓觀眾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這個將華陰老腔與搖滾樂融合在一起的節(jié)目,的確給人以不一樣的視聽效果。在一個作品中,同時看到了戲曲與搖滾的雜糅,農村與城市文化的融合,民間老藝人和時尚搖滾女歌手的合作,給萬家團圓的日子注入了力量、激情以及聲響上的震撼,也似乎與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鞭炮、嗩吶一樣,帶給人們相似的視聽體驗。
華陰老腔本是明末清初的一種板腔體戲曲劇種,屬于皮影戲的一種。唱戲人在后臺是皮影戲,跑到前臺吼唱就是老腔。它主要流行于陜西省華陰市雙泉村,因此叫華陰老腔。華陰老腔是當?shù)卮髴魪埣业募易鍛,而且傳男不傳女。它只需五人就可撐起一臺戲:簽手(指揮皮影) 、副簽手、前首(主唱) 、后臺、板胡。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個劇種里,生旦凈末丑卻一樣也不缺,不過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擔綱。音樂唱詞常用有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均以上句和下句相結合的基本結構形式。其中伴奏樂器均由手工制作而成。月琴、板胡、大鑼、馬鑼、引鑼、戰(zhàn)鼓、驚木、干鼓、梆子、鐘鈴等樂器全在五個人的掌控下完成,每個人必須熟悉自己的職責,并且都有歸屬的稱呼。華陰老腔以其特殊的風格被列入了2006年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正是這樣一種極為地方、小眾且區(qū)域性極強的表演形式,在經(jīng)過央視春晚這個大舞臺的表演,讓華陰老腔為華人所熟知。當華陰老腔那“一聲喊”過后,它將帶給我們什么樣的思考?
作為一種謀生手段,老腔皮影一貫是家族傳承的方式。諸多清規(guī)戒律讓它僅限于華陰張姓家族中留傳。除非至親,一般人不準入班,既已入班,不準再搭其他班社,劇本絕不外傳。這無疑大大限制了它的傳播范圍。所以時至今日,它依舊僅保留在華陰境內。而之前在話劇以及電影《白鹿原》里也出現(xiàn)老腔,民間老藝人張喜民也曾在央視綜藝節(jié)目中唱過華陰老腔,那種源自胸腔的嘶吼,那種蒼涼古樸的“西北風”當時引起了業(yè)內人士的關注,但并未得到更多的社會關注。因為樂器伴奏、歌詞和表演形式等方面創(chuàng)新味道不足,“原味”的華陰老腔容易讓人產(chǎn)生“不好接受”的距離感,甚至是“有點陳舊”的感嘆。通過央視春晚這種形式的出場,加上時尚的搖滾包裝,在這一層面上,讓大家都了解這樣一種古老的文化,關注了這樣一種文化形式,無疑這對于文化與知識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讓廣大的觀眾視線聚焦到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chǎn),從這一點上來看,毫無疑問具有重要意義。
從藝術作品角度來看, 《華陰老腔一聲喊》這種混搭式的風格或許從作品本身來看給人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視覺感受。然而,回歸到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華陰老腔本身來看,或許這種做法又會帶來很多的尷尬。作為區(qū)域性文化,這與本地的文化土壤有著密切關系,長期以來形成了一整套的表演程式、規(guī)范以及文化禁忌。作為一個節(jié)目,卻必須突破這種限制。而這種打破原有的表演規(guī)程與禁忌的文化與原生形態(tài)的文化依然相去甚遠。并且通過央視春晚進行放大,有意無意地遮蔽了原有的文化色彩與內涵。然而,當華陰老腔火了以后,在中國許多具有特色文化品類的地方,或許這種土洋相結合的方式為他們宣傳本地文化遺產(chǎn)提供了方式借鑒;蛟S當你再次聽到某某腔“二聲喊”“三聲唱”的時候,這種對傳統(tǒng)文化帶有裝裱式的方式就喪失了它原本能夠帶給你的震撼與新奇。
雖然文化的傳承不應是一種一成不變的原樣性保存,也并不拒絕與多種形式的結合,但是,文化的真正魅力并不是一時的噱頭與轟動,而是與產(chǎn)生文化那方土地上的生命之間長久以來不絕如縷的文化的聯(lián)系。
正是因為央視春晚的那“一聲喊” ,華陰老腔被人們熟知。作為文化持有人所在地的華陰市于央視春晚后的2月15日為華陰老腔藝人頒發(fā)了30萬元獎金和“突出貢獻獎”獎狀,并為張喜民等老腔藝人頒發(fā)了榮譽證書。在華陰市人民政府的網(wǎng)站上以最顯眼的粗體文字發(fā)表了題為“華陰市委市政府重獎‘華陰老腔’ ”的報道。在報道圖片中,老腔藝人佩戴著大紅花坐在了前排。政府的這一舉動的確為這些樸實的農民帶來了不菲的實質性經(jīng)濟收入,以及從官方的角度對他們長期以來堅守傳統(tǒng)文化的行為予以了肯定。在政府的官網(wǎng)上不僅報道了“榮登春晚”的事實,還報道了老腔藝人在多年來“不畏艱辛,迎難而上,創(chuàng)造性開展工作,并結合實際,貼近生活,新編新排了許多新劇目,開展了兩期免費培訓班,培訓學員達百余人,切實做到了華陰老腔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雖然華陰市政府對老腔重視無可厚非,但是閱讀上述文字后我們不免產(chǎn)生思考,為什么“重獎”一定要等到在央視春晚“一聲喊”之后。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老藝人們原汁原味免費培訓百余人的實質性傳承工作遠遠不及這場混搭性的表演。這就從側面可以看出作為地方政府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態(tài)度,他們重視的是老藝人對地方的宣傳多于他們對本地文化實質性的傳承。
當央視春晚的華陰老腔那“一聲喊”漸漸遠去的時候,其實所有人都希望傳統(tǒng)的、不加任何修飾的“砸板凳、掛煙袋”那種帶有農業(yè)文明的,風格上帶有野性、讓人在血脈噴張的老腔能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然而,我卻認為,華陰老腔最重要也最可貴的是民間藝人在表演上傳達給我們的“精氣神” 。如果在文化傳承之中,由于外界的行為傷及了他們最本真的“精氣神” ,即使他們再使勁砸板凳,或許也砸不出觀眾的喝彩聲了。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