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百科:舒曼的音樂有真正的苦澀感,比撕心裂肺更感人
舒曼是十九世紀音樂史上很奇特的一個人物,他既不像貝多芬那么具有劃時代意義,或是舒伯特的傳承和獨特性,也不具有天之驕子門德爾松的作曲技能,抑或是肖邦的優(yōu)雅,李斯特的狂放,勃拉姆斯的深沉,在我心里舒曼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他沒有受過嚴格的作曲訓練,不是莫扎特那樣的“天才兒童”,相反,他在音樂之外的積淀和背景頗為深厚,浸濡在文學哲學詩歌中,跟同時代的一批年輕人們過著青春熱血的生活,在音樂學院讀書時常常翹課去郊游,喝酒,漸漸的一群對音樂無限憧憬和執(zhí)著,熱情與癡迷,還有那么一些憤世嫉俗的年輕人,決定創(chuàng)辦一刊音樂雜志,建立“大衛(wèi)同盟”,來對抗和抨擊當時他們不喜歡的音樂,包括羅西尼的歌劇,還有一些以炫技為主要目的的作曲家和演奏者,并被成為“庸夫俗子”,他們想要探索和追求并捍衛(wèi)一種以音樂本身為目的的,有思想的音樂,舒曼一開始干的是音樂評論,作為雜志創(chuàng)辦人之一,他寫了很多思維跳躍,語言抽象的樂評,其實不太容易讀懂。但這就是舒曼的目的所在,如果有人很快把他寫的文章扔在一邊,那就說明這個人處于凡夫俗子的隊列中,舒曼也不屑于與這樣的人多說什么,而如果有人愿意進一步去探究,感到有興致,那么大衛(wèi)同盟隨時敞開大門。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舒曼建立了一種音樂精英階層,不是誰都可以踏進這個門檻,至少是要對音樂有共同審美高度的人。
為我非常喜歡舒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鋼琴套曲比如“蝴蝶”, “狂歡節(jié)”等,他最典型的風格是寫片段音樂和性格音樂,舒曼自己創(chuàng)造出兩個人物,F(xiàn)lorestan和Eusebius,分別代表他本人的兩面性格,一面外向熱烈,一面內(nèi)向安靜,并把他們穿插在作品中,他天馬行空的作曲風格使他的作品永遠能在某些地方出人意料,充滿驚喜,這種比較激進的創(chuàng)作手法使他的音樂充滿趣味和魅力。
之前從未欣賞過他的聲樂套曲Dichterliebe(《詩人之戀》),聽過之后深深愛上,我覺得舒曼對Heine的詩歌真正讀透了,即在看似簡單的表面下永遠藏著更深的,黑暗的情緒。舒曼把這一點完美地戰(zhàn)士在作品里,尤其是他處理聲樂部分與鋼琴部分的關系應該是史無前例的,鋼琴的重要性有時甚至超過聲樂部分,其中的三首在詩歌中大意是“我多想再一次靠在你的胸前,聽你說我愛你!然后苦澀得抽泣。”大多數(shù)作曲家應該都會把高潮設置在“我愛你”,然后在抽泣處使情緒回落到最低點,而舒曼的處理方式是在“我愛你”的時候達到全曲最溫柔最輕柔的點,聽起來非常之美,而且設置在上下文中不知為何有了一種讓人心痛的感覺,和真正的苦澀感,比撕心裂肺更感人。
在這個聲樂套曲中,舒曼還充分展示了他的文學功底,他從原本的85首詩歌中精心挑選出16首,重新進行排列,使它們呈現(xiàn)出一種情節(jié)的發(fā)展脈絡,成為一個愛情故事:相愛,分手,分手之后的痛苦與最后決定埋葬這段愛情重新開始。自然地把所有情感,情節(jié)與音樂揉合在一起,與舒伯特的“冬日之旅”不同的是,舒曼的歌曲與歌曲之間是緊密相連的,連在一起是一個大的整體,甚至不能分開來單獨演唱。
舒曼從不讓音樂孤單,無論是大衛(wèi)同盟,還是Florestan與Eusebius,都是他對音樂滿滿的愛,當然,還有他與克拉拉的愛情,他的精神分裂,這一切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舒曼。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