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點上看,中國戲曲與西方音樂有哪些不同
中國戲曲的來源廣泛,神話傳說如西游記,歷史故事如霸王別姬、楊家將等都可以成為其創(chuàng)作源泉,創(chuàng)作了眾多的戲曲曲目。
并且經過一代一代人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戲曲的主要特點以集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跨性別表演,有男扮女也有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三是有夸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guī)格;五是程式化表演。
中國戲曲的歷史名稱也各不相同,先秦稱為"俳優(yōu)"、漢代稱為“百戲”、唐代叫做“參軍戲”、還有宋代雜劇、南宋南戲、元代雜劇,直到清代才正式稱做“京劇”。因為中國戲曲的源遠流長,一定程度上使得其大部分的音樂表現形式墨守成規(guī),不同的曲目之間,音樂不能輕易更改,差別就不是很大,長期的觀看就會使觀眾失去新鮮感。因為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域之間的口音和風俗習慣差異明顯,這也使得中國戲曲產生了許多流派,比如說京劇、川劇、粵劇。
各個流派之間的受眾也完全不同,不同流派的觀眾對于其他流派的接受度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各流派之間的交流,導致了中國戲曲的發(fā)展緩慢。也因為中國戲曲來源廣泛,曲目眾多,導致了在同一個舞臺上無法全部展現布景,客觀上就使得中國戲曲向寫意的發(fā)方向發(fā)展。
主觀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歷來就有寫意的創(chuàng)作方法,在書法,繪畫,詩詞等藝術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這就使得中國戲曲沿用了這一表現方法,演員通過程式化的動作,比如說以鞭代馬,以槳代船來激發(fā)觀眾的想象力完善舞臺表現力。
西方音樂劇產生于工業(yè)革命時期,是現代工業(yè)文明的產物。歷史上最早的音樂劇是約翰·凱主演的《乞丐的歌劇》(The Beggar’s Opera),首演于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采用了當時十分流行的歌曲作為連接故事情節(jié)的主線。音樂劇反映的是當下的都市生活,與觀眾的生活極為貼近,現實性很強。
通過精致的布景,美妙的音樂,準確的對白寫實性的表現故事情節(jié),塑造故事人物,感染觀眾情緒。音樂劇中的對白和布景都沒有一定之規(guī),只要能夠契合故事的表達就可以。這就帶給觀眾一種身在現實之中的幻覺,使觀眾身臨其境。同時,音樂是音樂劇的靈魂。音樂劇通過音樂表達感情,烘托氛圍,每部音樂劇的音樂都完全不同,特色性很強。因為音樂劇產生的時間為現代,各地區(qū)之間交流日漸頻繁,這使得音樂劇積極的對自身進行改變,各地區(qū)之間統(tǒng)一性很強。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