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音樂和樂器的發(fā)展
中國傳統(tǒng)音樂融合了儒釋道思想的精華,注重通過有限的自然形態(tài)來傳達無限的生命意蘊,在虛實相生、有無統(tǒng)一、形神兼?zhèn)、情景交融的基礎(chǔ)上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言外之意,強調(diào)雋永的韻味。在藝術(shù)形式上,中國傳統(tǒng)音樂崇尚中和、典雅之美,節(jié)奏舒緩、輕悠,曲調(diào)“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鬃釉f“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認為好的音樂能夠教化人心,塑造符合儒家道德規(guī)范的“仁人”品性,起到“移風易俗”、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所謂雅樂,是指古代貴族在祭祀天地、神靈、祖先等典禮中所演奏的音樂。雅樂分為文舞、武舞兩種。漢魏以后,雅樂有大的改革。
《論語●述而》曰:“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庇衷唬骸安粓D為樂之至于斯也“。在統(tǒng)治者看來,雅樂是治理國家不可缺少的手段。周人就相當注重音樂教育,其以和平中正為原則,以莊重肅穆為標準,用雅樂來配合道德方面的宣導,利用音樂的教化作用,端正社會風氣,促進社會和諧,進而鞏固周王室的階級統(tǒng)治地位。俗樂是古代各種民間音樂和外來音樂的泛稱,與雅樂相對。俗樂用于宮廷宴會時,稱為“ 燕樂”。俗樂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guān)系密切,比雅樂更易于感染人、打動人,因此流行于社會,許多統(tǒng)治者也喜愛俗樂。
有音樂,就必然要有樂器。無論是雅樂還是俗樂,都需要用樂器進行演奏,中國古代樂器的種類很多,如今仍然在民族音樂中使用的都有數(shù)百種之多。大體說來,這些樂器可分為撥弦樂器、拉弦樂器、吹奏樂器、打擊樂器4大類。下面介紹幾種主要的樂器。編鐘,周代的青銅文明已達到頂峰,所有樂器都是青銅所鑄,編鐘是青銅樂器的典型。編鐘興起于西周,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音調(diào)的高低次序排列、組合而成。每個鐘的音調(diào)不同,按音譜敲打,可演奏出美妙的樂曲。編鐘用以合樂(即諸樂合奏),是周代禮制的產(chǎn)物。
與編鐘一起組成禮樂重器的是編磬。編磐是用玉、石或金屬制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由若干,只懸掛于木架上的音調(diào)高低不一的磬排列、組合而成。與編鐘相比,編磐在形制上有所改進,制作也更加精細,更便于演奏。在肅穆的宮廷演奏中,“金石之聲”“鐘鼓之樂”展示的不僅是“樂”的形象,更是“禮”和周文化的象征。古琴即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傳說在3000多年前就已出現(xiàn)。古琴的琴面裝有7根弦,琴弦由粗到細、自外向內(nèi)按五聲音階排列;琴面嵌有13個琴徽以標識弦上音位。
古箏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流行于秦地,故史稱秦箏。漢晉以前為12弦,唐宋以后增為13 弦,明清以來逐漸增至,15弦或16弦。古箏按五聲音階定弦,其傳統(tǒng)演奏技法為:用右手大、食、中三指彈奏;用左手食指、中指或無名指、中指按弦,以取得“按、顫、揉、推”等變化音。早期的古箏高亢粗獷,有“秦箏慷慨”之說;東漢以后逐漸發(fā)展為淡雅古樸的風格。塤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最早出現(xiàn)于約7000 年前。塤從1個音孔發(fā)展到6個音孔經(jīng)歷了約3000年的時間。6個音孔的塤能吹出完整的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發(fā)音古樸醇厚而悲壯。笛又稱橫笛,竹制。
上開有吹孔和膜孔各一,按指孔六個,音色清脆,音域較寬。笛是我國最常見的吹管樂器之一, 早在春秋末期已出現(xiàn)。北方地區(qū)流行的笛較短,常用于梆子腔一類戲曲的伴奏, 又稱為“梆笛”,音域一般為兩個八度左右;南方地區(qū)流行的笛略長,常為昆曲伴素,俗稱“曲笛”。笛子發(fā)出的音古人常以鳳鳴為喻,如《太平御覽》中記載“黃帝使伶?zhèn)惙ブ裼诶ハ瑪囟鞯,吹作鳳鳴”。簫為單管、豎吹的吹奏樂器,漢代開始盛行。古代簫多為竹制,但也有玉制或瓷制的。簫的上端利用竹節(jié)封口,在封口處開半橢圓形吹孔,音色委婉清雅,音量較小。
在魏晉南北朝時,簫已用于獨奏與合奏。其低音區(qū)適合奏深沉的旋律;中音區(qū)適合奏優(yōu)美的抒情旋律。排簫又稱為鳳簫。把一組竹管排列一起,用繩子、竹篦片編起來或用木框鑲起來制作而成。鼓是我國傳統(tǒng)的打擊樂器,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激越雄壯,傳聲很遠,所以很早就被華夏祖先用于軍隊上助威。鑼是我國各族常用的打擊樂器,以黃銅制成,可以分為大鑼、小鑼、云鑼、十面鑼等。大鑼與鈸在民間常配合使用,用于民間吹打樂和戲曲伴奏。明清以來流行的十番鑼鼓曲,配器上就充分利用了鐃和鈸各自的特點,形成豐富的音響效果。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