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和小提琴是如何被人類發(fā)明制造出來的
鋼琴
19世紀是世界音樂史上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李斯特、貝多芬、舒伯特、門德爾松、舒曼、蕭邦、布拉姆斯、葛利格一大批浪漫派作曲家,創(chuàng)作了無數(shù)優(yōu)美的鋼琴樂曲。而那演奏美妙樂曲的鋼琴是怎樣發(fā)明的呢?
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一個叫克里斯朵夫里的撥弦古鋼琴制造商,于1709年古鋼琴年發(fā)表了最早的鋼琴圖解和說明。在他的鋼琴裝置里,還有一個擒縱器。在音錘打擊鋼琴的琴弦,琴弦就會發(fā)生振動,而擒縱器的作用是控制振動,使琴弦恢復(fù)到原來的位置,準備下一次的受擊振動。演奏者可以用它控制音量,現(xiàn)在則是用按鍵的輕重來控制音量。簡單說來,用輕“錘”敲擊琴弦,代替用手來撥弦,可以調(diào)節(jié)音量,這跟過去的大鍵琴不同。所以,克里斯朵夫里自己也稱之為“可弱可強的大鍵琴”。
18世紀上半葉的德國,一個叫西爾伯曼的風(fēng)琴制造商,對鋼琴制造技術(shù)有很大的貢獻。巴赫在訪問波茨坦的老弗雷德里克時,演奏使用的就是西爾伯曼制作的鋼琴。稍后,德國制琴師史坦因設(shè)計了“棘輪裝置”,錘敲擊琴弦后立刻移開,讓琴弦自由振動。1777年,莫札特在試彈過史坦目的鋼琴后說:“不論我怎樣按鍵,音色始終平滑,從不刺耳!
到80年代初,英國的一家布羅德伍德父子公司,為鋼琴添上了一種機械裝置,奏出的音域比史坦因的鋼琴更廣。1783年,他們裝置了持續(xù)音踏板(右踏板),可使氈制的制音裝置離開所有的琴弦,讓琴弦自由振動他們還裝置“柔音踏板”,可使機械裝置移向一邊,每次只敲響一條弦,而不是一對弦共響,因而就發(fā)出了柔弱的聲音。
到了19世紀30年代,鋼琴的構(gòu)造、音調(diào)強度、操縱速度得到不斷改良。在鋼琴的發(fā)展中的最后一步,是把琴弦外向交叉排列,這是琴弦的一種新的安排。185年,一個叫斯坦韋的人,最終讓鋼琴變成了現(xiàn)在的這種形式。
小提琴
不管是在一個管弦樂隊,還是在一個交響樂團,小提琴手是最引人注目的。說起來,這主要還是因為小提琴的緣故。從16世紀末以來的300多年間,“提琴類”樂器一直是現(xiàn)代管弦樂隊、交響樂團的基礎(chǔ),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而小提琴則是弦樂之王。
真正的小提琴,于16世紀最先出現(xiàn)在意大利。60年代,布雷沙市的德沙洛,自稱“小提琴制作大師”,發(fā)明了這件奇妙的樂器。舊時的6弦提琴是豎起來拉的,背板比較平坦,琴身的上部稍稍尖一些。而小提琴呢,是頂在頜下,胸口拉的;有4條弦,按GD一A一E定弦,音域是4個八度;演奏者左手執(zhí)琴頸按弦,右手持弓拉奏;背板鼓起,琴身的上部比較方,音色比較清越啼亮,這是琴弦較粗,繃得較緊的緣故。
豎琴之類的撥弦樂器,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而拉弦樂器相對就要晚得多,大約在9世紀出現(xiàn)于亞洲。小提琴的前身,主要是阿拉伯拉巴伯琴,后經(jīng)西班牙傳入歐洲,以“雷貝克琴”之名流行起來。這種琴有3根弦和梨形的琴身,差不多是平放在頜下演奏,在歐洲流行了幾個世紀。在英國,亨利八世的宮廷樂隊就一直使用它。雷貝克琴的3條弦分別為G、D、A調(diào),和小提琴較低的3條弦相同。
德沙洛的小提琴,就是在雷貝克琴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制的。后來,生于克里蒙納制琴世家的阿瑪?shù)?又在形制上加以改良,使琴身較扁,琴腰較窄,轉(zhuǎn)角較尖,聲孔更加圓滑。而他的徒弟史塔第發(fā)利,后來成為歷史上最著名小提琴工匠。
史塔第發(fā)利的杰出貢獻,在于使小提琴最終在他手中定型了。對小提琴的長度和寬度,他做了多次更改,以尋找音色最好的尺寸。1700年左右,他終于把形狀固定下來,全長600毫米,琴身長355毫米寸,寬203毫米,至今一直被公認是最理想的尺寸。他一生制作了500多把小提琴,以及一些大、中提琴,有許多至今仍在使用。他1733年制作的一把小提琴,1979年在倫敦拍賣價格是145000英鎊。而到目前,一把好的史塔第發(fā)利琴,完全可以用價值連城來形容。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xué)習(xí)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