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蘭英專訪:民歌傳承要靠年輕一代
近日,因出演民族歌劇《白毛女》一舉成名、被周恩來總理贊為“人民藝術家”的郭蘭英老師回到山西老家,擔任“人祖山杯”晉陜蒙民歌大賽總決賽的主評委,助力三地民歌的傳承發(fā)展。
8月18日晚,在山西大劇院,郭老一句飽含激情的“現在我宣布,首屆山西藝術節(jié)開幕”,將本次“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jié)日”揭開大幕。開幕的前一天傍晚時分,我們在郭老下榻的酒店見到了她本人。郭老一頭棕黃色卷發(fā),戴一副黃色鏡片眼鏡,一襲紫色上衣,端坐床邊,腰背挺直,顯得精神抖擻,容光煥發(fā),看上去怎么都不像是88歲高齡的老人。
我們是以其粉絲的身份見到郭老師的,見面時她剛剛午睡醒來,見到我們隨之開玩笑道:“你們幾個都戴著眼鏡呀,那我就不戴了。”說著摘下放在床頭,氣氛頓時輕松了起來。
青年歌手“要為人民唱歌”
我們從郭老的飲食起居談起,漸漸聊到此次晉陜蒙民歌大賽,她對在競選中嶄露頭角的年輕一代歌手贊不絕口,認為他們的表現“都很好”。
她充分肯定了這些年輕人的歌聲,并指出其中蘊含的各地特色唱法,如內蒙古地區(qū)的呼麥、陜西地區(qū)的信天游以及山西獨有的開花調等等。
她說,這些特色唱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傳承與發(fā)揚,并給予此次大賽高度評價,認為這次比賽吹響了晉陜蒙民歌的集結號,促進了蒙漢多民族唱法的融合創(chuàng)新。她還特別強調青年歌手“要為人民唱歌”。
談起家鄉(xiāng),她滔滔不絕,“山西啊我差不多每年都回來,汾河邊上、黃河壺口那些地方,我都去過很多次。每次回來都能感覺到家鄉(xiāng)的變化特別大!
郭老始終認為自己是黃河的女兒,血液里流淌著的是山西的血脈,內心亦始終扎根山西。談話間,她的手機突然響了起來,一首耳熟能詳的《人說山西好風光》回響著。透過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我們仿佛看到一幅“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的畫卷徐徐展開,展露出三晉大地地肥水美的模樣。
對于民歌與歌劇的演唱方法,郭老語重心長地說:“實際上,歌曲都是從人民群眾中產生的,唱的都是人民自己的生活!
同時,她也認為自己在民歌方面的成就得益于年少時期深厚的戲劇功底。傳統戲劇對于吐詞、咬字有很多講究,唇齒舌牙喉、字頭字腹字尾的唱法各有區(qū)別,只有做到依字行腔,才能情真意切。
為民族歌壇培養(yǎng)新生力量
郭老四歲開始學藝,五歲登臺演出,她的歌從解放前唱到解放后,從戰(zhàn)爭時期唱到建設時期,歌迷跨越了幾代人?梢哉f幾乎中國革命的任何一個時期都有她的代表作品。在這一點上,中國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與她相提并論。
但她從不標榜自我的成功,而是將大多數的精力放在了民歌的傳承與發(fā)展上,此次支持晉陜蒙民歌大賽并參與賽前民歌傳承研討會只是她對民歌傳承貢獻的冰山一角。
實際上,郭老對民歌傳承的重視由來已久,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她就懷揣著為民族歌壇培養(yǎng)新生力量的想法在廣東番禺創(chuàng)辦了郭蘭英藝術學校。當時許多朋友不理解她為什么放棄在北京優(yōu)越的生活,變賣家產創(chuàng)辦學校。她的回答是:“我是黨的女兒、人民的女兒,我能做的一切都是來自黨的培養(yǎng),人民的哺育。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離開舞臺,走向講臺,把學校辦好,把學生教好,這就是我的明天!”
從藝數十載,她默默培養(yǎng)了眾多出色的學生。李元華、萬山紅、劉玉玲、彭麗媛等當代著名歌唱家皆出自郭蘭英門下,老一輩歌唱家里,喬佩娟、贠恩鳳、馬玉濤、任桂珍等也都向她學過藝。
今年4月,她還以88歲高齡上講臺為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生們指導劇目,有些唱段還親自示范,并給學生們認真編排《小二黑結婚》《劉胡蘭》等經典的晉劇劇目。
面對學生們更偏向于學習西洋劇目的情況,她語重心長地講:“孩子們,我也學過意大利、俄羅斯的唱法,但是我明白,我唱得再好,跟人家比還是差得多。同樣,外國人唱中國歌再好,也沒有你唱得好。孩子們,我們是中國人,還是回來吧,把中國歌唱好了吧!”
她還飽含深情地告訴學生們:“我很羨慕你們這些讀大學的孩子,我小時候沒有上過學,連學校的大門都沒有見過,是大文盲兩眼瞎。唯一有的就是幾十年的舞臺表演經驗和戲劇學習的底子……我真是想趕快把一身的本領都傳授給你們,因為我怕哪一天我可能就動不了啦!
特別喜歡吃山西“切疙瘩”
郭老可謂保養(yǎng)有術,88歲的她皮膚光滑,額頭眼角只是稍有細紋,看起來依舊非常年輕。說起郭老的身體,不得不提到她一個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郭老一天只吃兩頓飯,早飯和晚飯。她說,這個童年養(yǎng)成的習慣已經伴隨了她一輩子。
細究起來,這與她長年累月的演出工作密切相關。她早年間訓練艱苦,每天清晨5時就要起來吊嗓子,之后練功,一上午的訓練經常讓她的身體疲憊不堪,為了給晚上的演出養(yǎng)足精神,郭老一般到了上午11時左右就開始午睡,一直睡到下午5時左右,自然沒有時間吃午飯。
“下午我媽媽經常給我做一大碗面,讓我在登臺前吃!惫匣貞浀。吃了媽媽做的面,渾身充滿了力氣,晚上的演出自然精神抖擻,精彩絕倫。
她還告訴我們:“我這個生活習慣不是自己刻意養(yǎng)成的,與我的工作相關,不需要大家學習,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規(guī)律作息才是最好的!
當我們問起郭老平時用什么來護膚時,郭老搖頭,“我從來不往臉上涂化妝品,最多抹一些甘油,我覺得自然的東西最好。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化妝,其實反倒對皮膚沒有什么好處!眴柕剿茨樖怯孟阍磉是洗面奶,她居然一臉茫然,不知洗面奶為何物。
郭老特別喜歡山西的面食,尤其是揪片,平遙話又叫“切疙瘩”,這可是她的最愛。她還告訴我們“切疙瘩”該怎么做。共進晚餐時,她只點了一碗揪片。面上來以后,她將西紅柿雞蛋鹵一股腦倒進碗里,又舀了一大勺泰椒炒蔥花。將鹵和面均勻攪拌之后,郭老認真地吃了起來,不一會兒碗就見了底。郭老雖然是歌唱家,卻難得最能吃辣,可謂山西的辣妹子。她還補充說自己的皮膚好,大概也有辣椒的功勞。
郭老思維敏捷,不失詼諧風趣,且心思細密,慮事周全。晚餐時,我們一行人坐在桌邊,將隨身帶的手提包以及相機直接放在房間門口的桌上。我們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這樣做可能會讓上菜服務員不太方便,還有可能損壞相機。郭老看到后指了出來,讓大家把包都放在靠里邊的沙發(fā)上。這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卻讓我們記憶深刻,所謂“與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