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古典音樂:當音樂廳觀眾向第三代過渡
當一個人愛上古典音樂,會是怎樣的一種狀態(tài)?
前些天和一個星海音樂廳的朋友聊天,她說起這么一件事。維也納愛樂樂團廣州首場音樂會開票的那一天,遇到一個來自執(zhí)信中學的高三學生,他排到了惠民票號,但還想拿到另外的折扣。于是給同學打電話:你媽媽有某銀行的信用卡嗎?有。那我先把票定下來,到時候讓你媽媽去刷卡。過了一會兒,同學打電話回復:行!
這位高中生說:我都高三了,還要來聽音樂會,老師都說我是奇葩。他還買了兩場普通音樂會的學生票,打完折一共180元。其中一場是5月的。他說:聽完這場我就要考大學了,我一考上大學就會離開這個城市,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到音樂廳聽音樂會,所以我一定要看。星海音樂廳的這位朋友那天正好在票房值班,她說:聽到這話,我覺得做什么都值了。
高三學生為什么不能聽音樂會呢?或許就是因為喜歡音樂,他的學習成績才這么好。我的一個同事的孩子,從小彈鋼琴,特別喜歡交響樂,這對其邏輯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力、空間感都大有裨益。后來,這個孩子考進了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這個學院推崇的人生價值,是智慧與修養(yǎng)。
而這個高三學生,他同學的媽媽應該也是一個喜歡音樂的人。星海音樂廳的朋友告訴我,音樂廳的觀眾目前處于第二代觀眾到第三代觀眾的過渡期。音樂廳在二沙島已經(jīng)矗立了近20年。最初,第一代觀眾帶著第二代過來聽,如今,很多第二代觀眾結婚生孩子了,他們會帶著第三代觀眾走進音樂廳。
這就是音樂廳的底蘊——有觀眾的口碑,有樂迷的情懷,有團隊的訓練有素。
我的一個前同事,外省人,在暨南大學讀書時,在星海音樂廳聽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音樂會——“走進交響樂”普及音樂會,女指揮講解交響樂常識仿佛給他打開了新世界的一扇門。3年后,這位同事采訪指揮家葉詠詩,發(fā)現(xiàn)這正是當年帶他“走進交響樂”的那位女指揮,而古典音樂已經(jīng)“像滿樹繁花般越來越美麗地點綴著我的生活”。
中國很多城市的老劇場、老音樂廳在漫長的發(fā)展中都顯露疲態(tài),十幾年二十年下來,在造型、地標、話題上都難以和新劇場PK,而星海音樂廳卻是一棵常青樹。朋友說:努力在戰(zhàn)略上做調(diào)整,這20年來我們從沒停下來。
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人們認為音樂廳舊了,但近七八年來,音樂廳的狀態(tài)越來越好,其實就是利用了音樂廳的底蘊。如果沒有底蘊,也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
同樣是“維愛”的開票首日,清晨5時就來排隊的小陳是一個建筑專業(yè)的大學生,喜歡古典音樂的她告訴我:“這里有星海音樂廳,來廣州上大學,我選對了。"
這座城池,因為音樂而更加迷人。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