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多元化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作,現(xiàn)在有些音樂作品既不美,又講不出真情
解放周末:有很多人感嘆,《梁祝》感動了全世界,但這五十幾年來,為什么沒有誕生能超越《梁!返募炎?
何占豪:不久前我去參加了一個有關歌劇音樂創(chuàng)作的座談會,會上有人提出,我們國家的歌劇產(chǎn)量在全世界還是靠前的。輪到我發(fā)言的時候,我很不客氣地說,現(xiàn)在五六十歲左右的人都知道我們中國有《江姐》《白毛女》,但如果問二三十歲的人中國有什么歌劇?大多數(shù)人都說不上來。
半個多世紀了,沒有一部老百姓能口頭傳唱的歌劇,知名的交響樂也只有“老三篇”:《梁!贰饵S河》《紅旗頌》。群眾喜聞樂見的音樂作品為什么斷檔了?我認為首先是音樂語言的問題。我們在音樂語言的教學上不注重學習中國的音樂語言。
音樂語言和民族語言是一樣的,它是一個民族長期形成的習慣。為什么現(xiàn)在許多中國音樂作品沒有“中國味”?因為有些作曲家沒有把外國的音樂技巧和中國的音樂語言進行有機的融合,而是一味地生搬硬套。
解放周末:這種生搬硬套的音樂,聽起來有些“不中不西”。
何占豪:是的。對中國音樂語言不熟悉、對大量民歌不熟悉,也不重視不學習戲曲中的精華,是現(xiàn)在青年音樂家寫不出群眾喜聞樂見的音樂作品的一個很大的原因。
中國的音樂語言是活在民間音樂里的、活在戲曲中的,這種音樂語言需要從小熏陶。很多人只知道音樂技巧要從小練習,不知道音樂語言也要從小熏陶,這是老師很難教出來的。
有一些從外國留學回來的作曲家寫出來的曲子老百姓聽不懂,但事實上他們又很有音樂才能,為什么?因為他們可能從小就去國外學習音樂技巧,但缺乏中國民間音樂的底子。這當然也不能怪他們,但如果回來之后也不重視“補課”,反而輕視戲曲,輕視民族音樂,那么他們可能到退休也寫不出中國老百姓真正喜歡的音樂作品。
解放周末:您認為老百姓是否真正喜歡,是衡量一部音樂作品是否成功的關鍵?
何占豪:當然,我認為對作曲家最大的獎勵,不是什么金唱片獎,也不是什么別的什么獎,而是人民的夸獎。
這就要講到第二個原因,為什么沒有第二部像《梁!愤@樣成功的音樂作品誕生,因為有些作曲家作曲的目的不是為了讓老百姓喜歡,考慮的也不是如何為人民服務,而是為了顯示自我的技巧,甚至獲得某種地位。
我們這一代人的經(jīng)歷和所受的教育告訴我們,音樂是為廣大人民服務的,只有廣大群眾接受,才能發(fā)揮它的社會功能和社會效益,音樂絕對不是用來自我欣賞的。
現(xiàn)在有一些聽上去標新立異的作品,過分注重表現(xiàn)音樂技巧,甚至有些曲子連名字都讓人摸不著頭腦,結果是指揮不愿意指揮,聽眾不愿意聽,也聽不懂。
解放周末:只講技巧的音樂,未必能深入人心。
何占豪:現(xiàn)在的一些年輕作曲家和我們這代人對音樂本質(zhì)的認識,恐怕不太一樣。我認為音樂的本質(zhì)是美,音樂的核心是情。
所謂美,就是好聽。評價一首樂曲好不好聽,并不是以技巧如何復雜、如何現(xiàn)代作為標準的,不是越現(xiàn)代就越高級。
也許有人會說,音樂表現(xiàn)的也不都是美,那如果碰到不美的人生呢?我認為人生不美也可以用美的感情來表達,這就叫凄美。阿炳的一生坎坷,但他的《二泉映月》表達出了一種凄美,《梁!防锏臉桥_會也是一種凄美。音樂就是要美。
音樂的核心是情,作曲家寫作首先要有真情。音樂是表達感情的,而不是表達什么別的東西,即便寫景,也是為情服務的,比如《黃河》里也有表現(xiàn)壯麗景色的,但這是用來抒發(fā)抗日決心的。
可惜的是,現(xiàn)在有些音樂作品既不美,又講不出真情。音樂創(chuàng)作多元化是對的,但多元化不能離開這些原則,不是隨心所欲,不是想寫什么就寫什么,否則就失去音樂的意義了。
(責任編輯:王碧薇)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