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晚的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指揮家楊洋執(zhí)棒上海交響樂團帶來了“楊洋演繹舒伯特音樂會”。盡管恰逢清明假期,觀眾席稍顯冷清,但這并不影響音樂會本身的精彩。
當晚的音樂會照例安排了一首樂季駐團作曲家陳其鋼的作品。管弦樂組曲《五行》雖然篇幅短小,但很有陳其鋼的風格,西方作曲技法中完美地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沒有現(xiàn)代作品的艱澀,充滿內省和哲思。長期旅法的作曲家將水、木、火、土、金這五種既抽象又具體的元素描繪得如同一幅幅印象派畫作,5個樂章與意象本身一樣,相對獨立又循環(huán)相生。作品中豐富的音色變化在楊洋和上海交響樂團演繹下得以彰顯,尤其是“木”的禪意而虛渺和“金”的質感與爆發(fā)力都十分出彩。
由紀堯姆·莫爾科擔任小提琴獨奏的席曼諾夫斯基《第一小提琴協(xié)奏曲》同樣以綺麗的音樂色彩,帶著詩意與神秘亮相。盡管這首《第一小提琴協(xié)奏曲》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曾在國內上演,但席曼諾夫斯基對中國觀眾來說還是相對陌生的。這位二十世紀前期最重要的波蘭作曲家在呈現(xiàn)本國民族特色和吸收多元文化因素上與陳其鋼有相似之處。紀堯姆·莫爾科對作品風格的把握很到位,他本人的氣質也與作品頗為契合,自然得心應手。法蘭西自由又浪漫的性情在演奏中顯現(xiàn)出婉約柔和的音色,個性卻不張揚,感性低訴又并非感傷。小提琴家全情投入的自在,使得筆者在諧謔曲風的段落恍惚聽出一絲爵士味,頗有趣味。返場的克萊斯勒《宣敘調與諧謔曲》處理得更為抒情,炫技性被弱化,不太過癮。
這場音樂會并未以上交常用的“某某指揮與SSO”為標題,而是冠以“楊洋演繹舒伯特”的名稱,可見下半場舒伯特《C大調第九交響曲“偉大”》份量如其名。指揮家與作品的對應也顯示了某種號召力和賣點所在。舒伯特在病魔纏身的生命最后階段,卻令人驚嘆地寫出這樣一部飽含活力與催人奮進之氣息的作品,帶著浪漫主義情懷的美妙旋律和古典主義筆法格式的嚴謹,向自己所敬仰的大師貝多芬致敬。舒伯特經(jīng)常被提及的是他對藝術歌曲的貢獻,在交響音樂作品上,《第八交響曲“未完成”》更為出名。相比之下,《第九交響曲“偉大”》作曲技法和音樂素材相對簡單,篇幅又如史詩般龐大,要從中挖掘出作品的人文內涵及交響樂音色的變化,對指揮和樂團都是很大的考驗。對于舒伯特的最后一部交響曲,楊洋應該是有所偏愛的,從他數(shù)次在重要演出中指揮該部作品以及駕輕就熟的演繹就能看出。當晚面對這部作品,他自信滿滿,全程脫譜指揮,時而激揚時而輕盈,顯示出很強的掌控能力,全場的演奏令聽者全無累贅冗長之感。
上海交響樂團下半場的表現(xiàn)也堪稱完美,流暢且情感充沛。除了指揮楊洋的調教,幾位來自漢堡北德廣播交響樂團的客座首席顯然功不可沒。圓號和雙簧管首席的幾段solo都令人印象深刻。邀請國際知名樂團演奏家來滬合作演出并開展教學,不失為快速提升本地樂團業(yè)務水準與精神面貌的良策。無論是指揮家楊洋還是上海交響樂團,對不同風格的長期積淀,在面對或西方古典或近現(xiàn)代作品時都能精準把握,也是音樂會成功的保障。(音樂周報 禾 暮)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