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仁愛、誠信、博學、精藝”校訓精神,堅持以培養(yǎng)民族音樂人才為辦學特色,以發(fā)展民族音樂基礎教育,為高等院校和社會培養(yǎng)輸送優(yōu)秀的中等音樂人才為己任。建校五十年來,中國音樂學院附中的辦學理念薪火相傳,自強不息。
新時代,學校教育面臨太多的機遇和挑戰(zhàn),中國音樂學院附中一路走來,也在一路成長……當時間進入2015年,這所學校又有了怎樣的改變?面對“要將中國音樂學院附中辦成全國中等藝術教育的亮點,辦成一所國內(nèi)一流、國際知名的中等音樂學!钡慕逃繕耍瑢W校又有了怎樣創(chuàng)新的舉措?
日前,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書記副校長王崢接受了新華教育專訪,讓我們和他一起走進民族藝術的殿堂,一起來感受這所學校的動人魅力……
中國音樂學院附中為高校輸送專業(yè)人才 面向全國招生
記者 : 中國音樂學校附中從建校以來,一直是以繼承弘揚民族音樂為已任,逐步形成了一套富有民族音樂辦學特色的教學模式,能否請您介紹一下學校的辦學模式的辦學的特色?
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書記、副校長王崢:
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是于1964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與中國音樂學院同時建校的。
建校以來,附中秉承“仁愛、誠信、博學、精藝”的校訓精神,堅持以培養(yǎng)民族音樂人才為辦學特色,以發(fā)展民族音樂基礎教育,為高等院校和社會培養(yǎng)輸送優(yōu)秀的音樂人才為己任的一所中等音樂專科學校。建校五十年來,學校以民族音樂為特色,兼顧各個專業(yè)的發(fā)展。
建校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為中國音樂學院儲備人才,因此,從建校之初,大學的很多教授就同時在附中上課,這個教學傳統(tǒng)一直保留至今。
附中在這五十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從最早的恭王府建校,到2006年搬到了北京東四環(huán)紅領巾橋的新校址。
記者:現(xiàn)在學校的招生模式、培養(yǎng)目的是怎樣的?
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書記、副校長王崢:
中國音樂學院附中面向全國招生,生源培養(yǎng)的主要目的是為大學培養(yǎng)并輸送人才,詳細的來說,與普通的職高不大相同——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是培養(yǎng)音樂性專業(yè)人才,畢業(yè)生將來一般會選擇走音樂專業(yè)道路,從事音樂相關行業(yè)。這些年來,附中也培養(yǎng)了一批知名音樂家,老一輩的如謝莉斯老師,年輕的如馮曉泉、龔琳娜等,眾多享譽業(yè)界的知名校友都是從附中走出來的。
中國音樂學院附中 注重學生專業(yè)素質(zhì)文化素質(zhì)培養(yǎng)
記者:中國音樂學院附中的定位是怎樣的?
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書記、副校長王崢:
在學校發(fā)展過程中,中國音樂學院附中不僅僅滿足于給中國音樂學院輸送人才,目前畢業(yè)生的優(yōu)勢可以說是在于“出口”方向廣泛,包括中國音樂學院本校、中央音樂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等藝術類院校招收了很多我們附中的上線考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我們附中的孩子“出口”多。
隨著學校學科建設增多,學校在注重專業(yè)的同時,也注重學生的文化和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因此我們?yōu)橹木C合類大學輸送的人才數(shù)目也在逐年增長。因為附中的學生同樣是通過高考,首先考專業(yè),之后參加全國統(tǒng)一高考,在報考大學的時候,專業(yè)課成績很容易達到大學要求,文化課分也同樣具有競爭力,去年我們高考文化成績最高達到622分。
記者:在附中這樣藝術類的中學里面,您認為初高中的文化課上應該怎么樣開設?同時,藝術在課程的占的比例又是怎么樣的呢?
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書記、副校長王崢:
我們學校座落在北京的朝陽區(qū),因此學校曾邀請了朝陽區(qū)教委的專家對學校的課程設置進行了專門的指導。因為我們的學生都要參加全國統(tǒng)一高考,所以我們的文化課設置是嚴格按照全國初、高中教育大綱來制定和設置高中和初中的的專業(yè)課程。尤其是近幾年我們意識到,無論是專業(yè)上有多么強,如果文化課薄弱,依然沒有競爭力。所以學校近階段尤其是重視文化課建設,上午全是安排文化課。晚上也有一定的安排,下午的時間是留給學生上專業(yè)課。
我們的專業(yè)課,不單單是所學的鋼琴或聲樂,還有很多音樂基礎課程。比如視唱練耳、樂理知識、和聲、曲式、復調(diào)等音樂基礎的。而表演專業(yè)的器樂學生,還設有合奏課,分大合奏課和室內(nèi)樂小合奏課等,以及一系列的對外的演出。
因為檢驗學生的專業(yè)途徑只有演出和比賽,所以在校學生在這兩方面下的工夫也很多。各式各樣的演出穿插著各種比賽,造就了我們學校的學生的一個特點就是不怕吃苦、韌性十足,和搞體育的是一樣的。
談藝術:無國界
記者:藝術院校檢驗學生的成功與否的標準,很重要就是演出,咱們學校和國外的學校交流很多,也有一些到國外去演出的機會,尤其咱們是一所以民族藝術,民族音樂為主的特色學校,與國外的交流有沒有必要?
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書記、副校長王崢:
從宏觀上說,肯定是需要的。只有走出去,我們才能看到世界有多大,只有走出來,我們才能用我們獨有的方式將我們的文化理念傳遞出去,。將我們中國人的思想以及審美,去帶給世界,讓世界真正了解我們,這是很有必要的。藝術是需要溝通的,藝術是無國界。
同樣的譜子,給不同的人演奏,紙面上的共性是一樣的。但我們中國音樂教育有一種口傳心授的這種特性,這就給表演又增加了特殊的東西。我們的每一個樂器、作品都是有它特定的個性,從樂器的發(fā)明,到它演奏的方式,有它自己的一個特性,這個特性是無法取代的。我舉個簡單例子,比如說《二泉印月》這個二胡經(jīng)典曲目,一千個人能拉出一千種味道。一知半解的人能意識到這個曲子不是描寫景色,而是描寫一個人的一生——他至少已經(jīng)提高了一個層次,了解曲子的創(chuàng)作背景了。但是,搞專業(yè)的人,一生都在反復的練習,為什么要反復拉這個曲子?因為在創(chuàng)作時候,里面有我們的理念,這個理念包括大師的氣韻,歷史背景,音樂語言習慣,地域文化等等,都在這個反復揣摩中一點一點挖掘出來。
這個曲子是講述一個故事,很多人在拉第一句的時候,不了解背景,僅僅追求的一種凄涼美,或者是一種悲痛的表象化。事實演奏第一句應該是表現(xiàn)一聲嘆息,要拉的隨意拉的感嘆,完后再開始講故事。
有很多人認為藝術院校的學生文化較弱,我不太同意這個觀點,因為我們無論是表演專業(yè)的學生還是理論專業(yè)的學生,在詮釋一個作品的時候,首先要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作家的歷史背景等。在了解完這些背景以后,加入我們的個人的理解,再去創(chuàng)造和詮釋作品,所以這個學習、演奏的過程中,涉及到很多的歷史、文化等修養(yǎng),這也是我們注重文化教育的一個具體體現(xiàn)。
記者:您個人的成長歷程,對日后的工作有什么影響呢?
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書記、副校長王崢:
我從小喜愛音樂,但從未進行系統(tǒng)學習,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家長覺得假期不能浪費,就去業(yè)余音樂小學(省藝校辦的一個音樂小學)給我報了個名,音樂小學的那個校長剛好教二胡,見面他說我看看你的手指的長度,然后聽聽你的音準度,然后唱唱歌,然后就說你學二胡吧,就這樣白天上學,晚上回來練琴。
學二胡以后,通過文化知識的提高、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時間的積累、掌握技術的能力越來越強,所以越來越喜歡二胡演奏。后來以前五名的成績考上中國音樂學院。師從當時的國樂系主任、全國二胡學會的會長安如礪教授學習二胡,他是二胡專業(yè)方面的泰斗,有幸跟著他學習,是我一生的寶貴經(jīng)歷。也為我畢業(yè)后留校工作打下了堅實的音樂基礎—遵循藝術教育規(guī)律,有效開展工作。
記者:您自己在藝術教育教學方面有哪些自己的見解?
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書記、副校長王崢:
我曾在中國音樂學院的團委工作,深切了解藝術院校學生的經(jīng)歷,我不想把我學生時代的遺憾留給我的學生,我也想讓我的學生去認知過去的老一輩藝術家是怎么學習的,現(xiàn)在的學生面臨著怎樣的機遇,如何避免走彎路。
所以我提出了一個理念叫“玩兒”,我認為這可能跟學生們的年齡很貼近,更容易接受,當然“玩兒”包含 “想玩兒”“喜歡玩兒”,“能玩” “會玩兒”等等多個層次,我們會幫助學生分析你在這個不同的層次里面處于一個什么樣的階段。
我曾問過高胡大師黃日進先生說,您的學生,為什么每次拉琴的時候,都不會斷呢,他在臺上就不緊張嗎?他反問我,你說話會斷嗎?我回答,不會。他說,既然說話不會斷,那為什么拉琴會斷。我說那拉琴緊張啊,他說不對,拉琴是一種說話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你如果把它看作是在與人講話你就不會錯,你就不會斷,我們其實是在用樂器說廣東話,如果你能說好話,你也不會斷。
我的二胡老師安如礪教授也說過,你把這個弓子要拉到無限長,我說這弓子就這么短怎么能變成無限長呢。在這個練習過程中,就要追求這一種感覺,后來我發(fā)現(xiàn)一個個人的體會,就是如果你演奏的樂器是去表達你內(nèi)心的想法,去詮釋這個作品的時候,你的樂器你不能是敬畏的態(tài)度,你把它當玩具,這樣你就能隨心所欲的表達你內(nèi)心的思想了,你有能力駕馭它,用技術和知識去駕馭它,這樣就離大師不遠了。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