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維也納電(特派記者 郁曉東)歐洲當?shù)貢r間9月8日晚,維也納音樂廳觀眾席上一位老人正在揮手打著節(jié)拍,他的手勢相當專業(yè),而臺上真正的指揮譚利華正在激情澎湃地指揮著樂團演奏《雷電波爾卡》,而這已經(jīng)是當晚演出之后的第六首返場曲目。這在北交史上從未有過的六次返場之后,興奮異常的維也納觀眾仍然久久不愿離去。
此次,北京交響樂團的歐洲之旅由北交團長、藝術總監(jiān)、著名指揮家譚利華帶隊,首站選在維也納,他們在吳氏策劃的幫助下,選擇了維也納最專業(yè)音響效果最好的音樂廳之一的維也納音樂廳,這也是維也納交響樂團的主場,而觀眾絕大多數(shù)是當?shù)貧W洲的觀眾。演出上半場,樂團演奏了方可杰創(chuàng)作的《熱巴舞曲》和郭文景創(chuàng)作的笛子協(xié)奏曲《愁空山》。在《愁空山》的演出中,白衣飄飄的笛子演奏家唐俊喬一出場就獲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而維也納觀眾雖然對這首協(xié)奏曲中間所表達的中國文化有些陌生,但他們表現(xiàn)出了對音樂的認真態(tài)度,都非常專注地聆聽著,而唐俊喬的高超演奏技巧更是令觀眾贊嘆不已。中場休息時,記者采訪了一位維也納觀眾,恰巧他是一位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者,這位李夏德副教授說,維也納觀眾可能不太了解中國文化,這個樂曲聽得不是很懂,但是我們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每個民族保持自己文化的努力是應該令人尊敬的。我相信隨著交流的不斷深入,歐洲的觀眾會逐步接受中國的樂曲。
如果說上半場觀眾的總體反應還是矜持的話,那么當下半場索穆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則令觀眾大為振奮。在譚利華流暢利落如行云流水般的指揮下,樂團對樂曲的表達極其精彩,配合著這個音樂廳相當出色的音響效果,無論是激昂高亢還是清幽婉轉(zhuǎn)都表達得相當好。曲終,觀眾狂熱的掌聲持續(xù)有七八分鐘之久,以至于樂團的返場曲一再增加,從最初的《茉莉花》和《第五號匈牙利舞曲》到《北京喜訊到邊寨》三首曲子之后,再增加了《鐵匠波爾卡》和《康康舞曲》,觀眾仍然不盡興,直到譚利華再次示意樂隊落座,最終演出了施特勞斯的《雷電波爾卡》。一位在維也納多年的資深媒體人說,這是他在這里二十多年聽到的最好的國內(nèi)樂團演出。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