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原生態(tài)唱法
錄入時間:2012/3/7 17:02: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2006年,“原生態(tài)”民歌手首次亮相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第十二屆青年歌手大獎賽上,他們身著民族盛裝,亮出天籟般的歌喉,頓時,引起了廣大觀眾的強烈震撼,他們如一縷清新且?guī)е嗤练枷愕拇猴L吹進了觀眾們的心田,又如一股甜絲絲、涼透透的甘泉,洗滌了人們整日被現代音樂強烈音響刺激下的躁動的靈魂!霸鷳B(tài)”唱法的突然出現引起了音樂界的很多爭議、質疑,有人對它的命名提出疑問,有人認為它是沒有科學性、沒有藝術性等。筆者作為聲樂教育工作者在此想談談對原生態(tài)唱法的一些看法。
一、什么是原生態(tài)唱法
以前聲樂界公認在我國具有三種唱法,即: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但在2004年8月山西左權舉行“全國民歌南北擂臺賽”以后,專家發(fā)現許多民歌不經過任何雕琢、包裝和美化,他們如自然界原始狀態(tài)的東西清新自然,歌聲美如天籟之音。這使專家們引進了“原生態(tài)”這個自然科學的概念。自然科學上的原生態(tài)是指生物和環(huán)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生存發(fā)展狀態(tài)。原生態(tài)是一切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原生態(tài)民歌則是由本民族環(huán)境下的老百姓在生活與勞動中自然生活的一種表達。他們穿著本民族的服裝,使用本民族的語言,唱著具有本民族風格的歌,由本民族獨特的樂器伴奏。那什么是原生態(tài)唱法呢?它是區(qū)別于學院派民歌唱法(學院派民歌唱法以民間音樂為基礎,吸取了西洋唱法的長處)的一種說法, 是我國各民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未經過專業(yè)訓練、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因此命名為原生態(tài)唱法。
二、原生態(tài)唱法的科學性
當代一些學科如音樂人類學、音樂美學深入研究結果表明,一種唱法是否具有科學性不能完全用美聲唱法的審美標準來衡量,每種唱法各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用某種唱法去改造其他唱法,無異于用某種文化去取代另外一種文化。就拿美聲唱法的審美原則來說,也是隨著地域、階段的不同而改變的。十七、十八世紀是“美聲學派的黃金時代”,有人問著名的歌劇作家羅西尼,演唱歌劇需要什么條件,他回答說:“第一是聲音,第二是聲音,第三還是聲音!边@就是美聲學派黃金時代的聲樂美學原則——唯聲論。到了十九、二十世紀,歌劇更加要求演唱必須字正腔圓、聲情并茂,這也是進步的表現。由于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歌劇在法國、英國、德國、俄國等不同國家的演唱方法和審美原則也是不一樣的,在中國亦是如此。
原生態(tài)民歌手們演唱的民歌,聲音甜美、淳樸、高亢、音域寬廣。他們的聲音雖然沒有經過音樂院校的專業(yè)訓練,也沒有我們所要的那種圓潤、低喉器的混聲,但事實證明他們這種唱法所發(fā)出的聲音也是優(yōu)美的,并被大家所接受。各個民族的原生態(tài)歌手們都有他們自己的一套發(fā)聲技巧、發(fā)聲理論。如蒙古長調的唱法,它有著和世界上任何民族歌唱藝術不同的要素和結構,蒙古長調有著悠揚的旋律、繁復的波折音和內在節(jié)律。演唱時,常將一個完整樂段從低音區(qū)提高到高音區(qū),再降到低音區(qū)的過程。它的主要特征是歌腔舒展、節(jié)奏自如、高亢奔放、字少腔長,不少樂句都有一個長長的拖音,再加上起伏的顫音,唱起來豪放不羈,一瀉千里。蒙古的呼麥更是奇特,它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的形態(tài)。演唱者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沖擊聲帶,發(fā)出粗壯的氣泡聲,形成低音聲部。在此基礎上,巧妙調節(jié)口腔共鳴、強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般的高音聲部。再如,侗族大歌,它是“眾低獨高”的音樂演唱形式,由三人以上來進行演唱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是其主要特點,這種復調式多聲部合唱方式是民間所罕見的。還有藏族民歌“振谷”的唱法、青海的“花兒”、新疆的地區(qū)“木卡姆”等等,這些都是民族聲樂的奇葩。原生態(tài)唱法不僅有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文化背景,而且還有本文化背景下的聲樂審美原則、自己的聲樂發(fā)聲方法和技巧等。只是還沒有上升到理論上的著書立說,我們回頭看看,意大利美聲唱法在開始也沒有現存的理論,當時主要是靠言傳身教,隨著許多優(yōu)秀的歌劇作曲家及歌劇演唱家的不斷誕生,聲樂教學方法漸漸成熟,聲樂論著才不斷出現,使美聲唱法理論化。所以說原生態(tài)唱法不是沒有科學性,只是有待我們更進一步挖掘、提升及理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