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音樂的特點及分類
錄入時間:2012/2/27 16:55: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潮州弦詩所奏曲目,傳統樂曲多沿用中州古調傳譜,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又兼蓄了各地民間小調、佛曲、笛套和民間戲曲音樂中的外江調、正字調、粵調等,甚至有時還吸收民間藝人飄洋過海從東南亞各國帶回來的民歌、小曲之類。著名的潮州弦詩十大名曲是《昭君怨》、《小桃紅》、《寒鴉戲水》、《黃鸝詞》、《月兒高》,以上五曲均為重三六樂曲; 《大八板》、《平沙落雁》、《風求凰》、《五連環(huán)》、《錦上添花》,以上五曲均為輕三六樂曲。其它流行的樂曲還有《柳青娘》、《浪淘沙》、《獅子戲球》、《千家燈》、《粉蝶采花》、《紅梅頭》、《粉紅蓮》、《畫眉跳架》、《深閨怨》等。
細樂
以琵琶、箏、小三弦為主的小型合奏,有時也加上洞簫、椰胡或竹弦等樂器,風格細膩柔潤。尤其是在琵琶、箏、三弦的合奏中,常產生五聲性和聲效果,更顯得和諧悅耳。傳統細樂分硬、軟套。硬套如《胡笳十八拍》,軟套如《昭君怨》、《小桃花》、《月兒高》等。潮州細樂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的洪沛臣先生。他是潮州一名古董商人,音樂素質極高,善琵琶、瑟、笙等多種樂器,他常到國內各地及南洋做生意,也到處以樂會友。自他始,在潮州與箏家鄭祝三、三弦名家陳子栗三人以三弦、琵琶、箏合奏。各樂器有各樂器的句逗和奏法,但合起來卻非常好聽,所以深得其趣,眾稱"三友"。洪與鄭還把他們合奏的首本樂曲《古調勁套》,分別制訂琵琶和古箏詳訂譜,并各自收徒教習,于是在潮州傳下來這種三弦、琵琶、古箏的合奏形式,近人把這名為"細樂"。
廟堂音樂
廟堂音樂是寺院、善堂做法事時(如頌佛、拜懺等)唱奏的音樂;痉譃"禪和腔"、"香花板"兩類。此外尚有"外江板"等其它流派。使用的樂器有法器經鼓、鼓腳鈸、雙音、引馨等,以嗩吶(有的則用大橫笛)領奏,并配以其它的彈撥、弦索樂器。曲調玄奇古樸,別具一格。
漢調音樂
漢調是廣東漢劇(俗稱外江戲)曲調的簡稱(被稱為外江調),清代中后期隨著外江戲傳入潮州地區(qū)后至興梅、大埔等地,漢調自清光、宣以來曾風靡全潮,被雅稱為"儒樂"、"國樂"。漢調音樂原屬板腔皮簧系統,在潮汕流傳過程中,融合了潮樂的變奏手法和旋法加花潤飾特點。漢調用的打擊樂主要有蘇鼓(小鼓)、梆鼓、拍板(俗稱過山板)、蘇鑼、蘇鈸、小碗鑼、小鑼,弦索樂主要樂器有外江頭弦、三弦、月弦、琵琶、笛子、胡弦等。(編輯/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