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歌》:
人生命盡總難逃,
縱有精神也不牢。
猶如梅花遭雷打,
恰似嫩花被風(fēng)搖。
罷了罷了真罷了,
人生好似一春草。
平凡春草誰不老?
秀青秀來高青高。
撒葉兒荷唱完之后,接下來是“打喪鼓”。一般由專門的四人表演,帶有自制的蛇皮鼓,掌鼓的人專門擊鼓,另外三個人對串對跳,其中流傳下來的有《五句子歌詞》,根據(jù)孝家接待的情況、老人的生平事跡、以及生活狀況可以臨時添減歌詞,其內(nèi)內(nèi)容豐富,朗朗上口。在喪鼓的最后,擊鼓人還會唱上一些祝福性的話語,包括對老人,對子孫以及對所有親人。第三個步驟叫做“燕兒含泥”﹙有的地方叫“燕兒銜泥”﹚一般有八個人表演!白谩暴v由七個人組成的鑼鼓隊﹚起板﹙開始﹚,然后由“燕兒”﹙另一個表演的人﹚放三個銅錢在靈堂前地上,“燕兒”便隨著鼓隊的節(jié)奏起舞,并用嘴把銅錢一一銜起,放到靈堂前,獻(xiàn)給過世的老人,意指希望老人在“那邊生活富!,同時也表達(dá)出親人對他戀戀不舍的心情。第四個環(huán)節(jié)叫做“打敬杯”。要求逝者的一位兒子頭頂著敬品跪坐在靈堂前,由另一位道士先生邊跳邊喂酒喝。這也是表達(dá)了晚輩對長輩辛勤勞動的尊敬。最后一種,是坐喪鼓。這一項僅有兩人對坐在靈堂兩邊,邊打鼓邊對著唱,大意與前面一樣,也都是關(guān)于老人的生平事跡與生活狀況。所有的活動加將近結(jié)束這后,基本上就渡過了漫漫長夜,此時此刻大多都是凌晨的5、6點,時間在這種樂死的豁達(dá)心情中漸漸流逝,困意也在道士先生的歌舞中逐漸散去。
終于,這種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跳喪活動驅(qū)趕走了茫茫黑夜,東方逐漸泛白,裊裊的煙霧也在雞鳴聲中悄悄升起,陪伴了亡靈一宿的親人們也都伸伸胳膊、舒展脛骨,準(zhǔn)備送老人上山了。做齋的道士先生端起敬老人的一碗壯行酒,將酒灑在棺材前的地上,然后摔碎了碗,下令起行。
莊子說:“古之真人,不知悅生,不知惡死!惫糯嬲盟劳龅娜,沒有覺得擁有生命是一件多么可喜的事情,也沒有覺得失去生命是多么的可惜。生與死,只是人生這條線段的兩個端點而已。迎著村子里的第一道晨霧,老人在眾親人的陪同下回歸到了生命的本初,喝著粗獷的哀思和沉痛的歌聲,土家兒女們又送走了一位白虎的傳人。
土家兒女愛唱歌,歌兒越唱越快活,生活逐漸變美好,好事雙雙百姓樂。
采訪完畢正好下午4點鐘,康老師微笑著告訴我們現(xiàn)在是給他的“朋友”放風(fēng)的時間了,我們都好奇著,跟著他來到后院,直到聽見牛羊的“咩”叫聲才明白——原來康老師每天只要天氣好,他都會牽著他的那群小羊羔到田間放一次風(fēng)。在羊群熟分的“咩咩”聲中、在康老師悠遠(yuǎn)的歌喉聲下,我們也跟著這群充滿朝氣的羊兒一起融入了自然。
在返回的路途中,我們一行人都深深感嘆著年近七旬的康老師那爽朗的歌聲、利落的舞姿以及他那與世無爭、回歸自然的豁達(dá)心態(tài);蛟S他僅僅只屬于所有普通人中的一員,但他在的身上卻又涵蓋了我們土家人對生活最真摯的熱愛以及對文化傳播最無私奉獻(xiàn)精神。(作者:黃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