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笛又稱小嗩吶。桿長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桿長23厘米的(又稱“三吱子”)。流行在廣東、廣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 多用來獨奏或合奏,尤以與二胡等合奏更為動聽,并常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嗩吶,還用于說唱音樂“嗩鼓”的伴奏。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蘆葦?shù)模宣湕U的,也有用褐紫色膠性蟲殼的(但吹起來非常軟)。江西會昌的嗩吶,侵子是用銀做的,上、下口直徑相差特別懸殊,并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裝有一個中空管,音響別具一格。
定調及音域
普遍使用的D調高音小嗩吶,音域a1~b3。它的低音區(qū)發(fā)音厚實,略帶沙沙聲;中音區(qū)的音色剛健、明朗。容易發(fā)揮各種技巧,富有表現(xiàn)力;高音區(qū)的發(fā)音響亮、緊張,最高音則尖銳、刺耳,很少使用。經過改革的加鍵小嗩吶,已成為民族樂隊中一組完善的樂器。高音加鍵小嗩吶,音域從g1~b3,音色柔和。中音加鍵小嗩吶,音域從a~d3,是樂隊中較理想的中音樂器,常擔任主奏、獨奏、領奏,并能同拉弦或彈弦樂器組合作。 次中音加鍵小嗩吶,音域比中音加鍵小嗩吶低四度,從e~a2,發(fā)音堅實有力。低音加鍵小嗩吶,音域從G~a1,音色低沉渾厚。這組加鍵小嗩吶,音域達四個八度,音色協(xié)調一致,豐富了民族樂隊的色彩與和聲效果。
演奏及用途
吹奏小嗩吶,要用手指把音孔按滿,音孔按不嚴,就會使發(fā)音不準或容易出噪音。演奏小嗩吶較為費氣,音越高耗氣量越大,一般不宜無間歇地長時間吹奏,但經過訓練的演奏者,尤其是民間藝人,講究有持久的耐力,時常運用“循環(huán)換氣法”,使樂音不間斷地長時間延續(xù),甚至全曲一氣呵成。小嗩吶的演奏技巧極為豐富,大致可分為口內技巧和手指技巧,在演奏中常常兩者結合運用,其中有連奏、單吐、雙吐、三吐、彈音、花舌、簫音、滑音、顫音、疊音和墊音等,還可以模仿飛禽和昆蟲的鳴叫。
海笛常作為領奏樂器或與鑼鼓結合演奏,適于表現(xiàn)熱烈、歡騰的氣氛和雄偉、壯闊的場面,尤其適于演奏豪放、潑辣的曲調,能夠深刻而細膩地抒發(fā)內在的思想感情,是一件表現(xiàn)力很強的樂器。嗩吶可用于獨奏、合奏或伴奏,演奏風格大致可分為南北兩派。南方吹奏嗩吶牌子(包括大部分戲曲伴奏),運用循環(huán)換氣法一字一音,很少用其它演奏技巧裝飾旋律。北方民間藝人創(chuàng)造了許多高難度復雜的演奏技巧,如滑音、吐音、氣拱音、氣頂青、三弦音、簫音等,還有模仿雞啼鳥鳴、人聲歌唱(俗稱咔腔)等特殊技巧,從而大大發(fā)展和提高了嗩吶的表現(xiàn)力。海笛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間婚喪儀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樂器。不僅在廣大農村廣為流行,并且是河北吹歌、山東吹樂、遼南鼓吹、潮州大鑼鼓和山西八套等地方音樂離不開的樂器。在地方戲曲、說唱音樂和民族樂隊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用它伴奏的戲曲和說唱音樂,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嗩吶的獨奏曲目多源自民歌、地方戲曲、民間小曲和戲劇曲牌,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民間風味。傳統(tǒng)曲目《百鳥朝鳳》20世紀50年代初曾在第四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上獲民間音樂比賽銀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