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戈爾王》,四幕歌劇,鮑羅廷譜曲,作曲者與斯塔索夫合作編劇,1890年11月4曰在圣彼得堡的帝國歌劇院首次公演。
這部歌劇是作為俄羅斯國民樂派歌劇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作為鮑羅廷作品中最強烈地發(fā)揮了作者個性的一部作品而聞名于世。此作創(chuàng)作始于1869年,直到鮑羅廷去世,實際只完成了一部分,后由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格拉祖諾夫整理完成。故事敘述12世紀俄羅斯建國時代諾夫哥羅德大公伊戈爾同南方游牧民族波羅維茨人戰(zhàn)爭的故事。
此歌時至今日仍很少有全劇被上演的情況,只有其中的第二幕中“波羅維茨人的陣營”這一場戲最為人們所喜愛,作為管弦樂曲經(jīng)常被演奏的“韃靼姑娘們的舞蹈”(又名為“波羅維茨姑娘們的舞蹈乃是這部歌劇的第二幕和第三幕中的部分樂曲,由作者本人把它們編在一起,使之成為一首演奏會的樂曲,這首樂曲也被作為獨立的芭蕾舞的伴奏樂曲在上演。
劇中人物:
伊戈爾王 謝維爾斯基(北王)之子 男中音
雅羅斯拉夫娜 其妻 女高音
弗拉基米爾 伊戈爾王前妻之子 男高音
加利茨基公爵 其妻之兄 男低音
康恰克 韃靼族王 男低音
康恰克芙娜 康恰克之女 女低音
奧夫路爾 伊戈王的衛(wèi)兵 男高音
艾羅西卡 游唱詩人 男高音
斯庫拉 游唱詩人 男低音
護士 女高音
韃靼少女、俄羅斯人、韃靼族人、朝臣、士兵等。
故事發(fā)生于1185年,地點在蘇俄和西伯利亞。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