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分析
《橋》由陸在易作曲,于之作詞!稑颉返男闪鲿场⑶逍,歌詞樸實自然,詞曲融合在一起,描述了一幅入情入境的風景畫。
“水鄉(xiāng)的小橋姿態(tài)多,石頭縫里長藤蘿”,“姑娘挑藕橋頭歇,老漢送糧橋下過。”這每一句都是一幅風景畫。看似寫景,其實抒情,真是情景交融、詩意綿綿。無論是抒情性或敘事性的歌唱旋律,都傾注了作曲家深深的感情體驗和他對音樂中的文學歷史和審美境界的深刻理解與追求。歌唱旋律一定是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展現(xiàn)。陸在易藝術(shù)歌曲婉轉(zhuǎn)的旋律,刻畫了生動的畫面,這是他藝術(shù)歌曲的一大特點。
《橋》的旋律具有民謠化風格,江南民歌的韻味濃厚。曲作者受上海的地域性民俗文化影響,特別是江南吳語地域的方言系統(tǒng),生活習俗,民間“俗樂”(民歌小調(diào)、器樂、說唱、戲曲)等因素。民間“俗樂”的地域性特色,同樣也呈現(xiàn)在上海的道教音樂之中。如旋律的進行玩轉(zhuǎn)曲折,旋律沿著五聲音階婉轉(zhuǎn)地級進。下行級進的la-sol-mi-re, sol-mi-re-do, mi-re-do-la等,跳躍性的mi-do-la-so等。滬書東鄉(xiāng)調(diào)是上海道樂的一種,東鄉(xiāng)道樂的器樂以細樂為主。該亞地域性音樂風格特色是行腔軟滑流暢,器樂伴奏采用民間清音班演奏江南絲竹的“你繁我簡”“你高我低”“你長我短”的手法,在各聲部之間造成橫向旋律連綿不斷,縱向富有對比,呈現(xiàn)出支聲復調(diào)的效果。
《橋》中有七處裝飾音,這七處都是倚音。第1、3、5、7處相同都是大三度的輔助型復倚音裝飾,第2處是小三度的裝飾潤腔。第4、 6處是大二度的裝飾潤腔。
這首歌曲的前奏,用了連續(xù)的幾個琶奏,共11小節(jié),勾勒了波光澈湘的畫面仿佛讓我們置身于小橋流水的畫景。人聲進入伴奏很簡單,旋律長音時,鋼琴伴奏給了一個補充。結(jié)尾處的伴奏也格外新穎,左手是主和弦的保持,右手是旋律聲部附加三連音,連續(xù)三連音的使用給人一種意味深長、意猶未盡的感覺。人聲雖然結(jié)束了,但伴奏并沒有匆匆結(jié)束,給聽眾營造了一種自由想象的空間。陸在易的藝術(shù)歌曲伴奏手法細膩、豐富,布局合理,和聲運用極為巧妙,塑造的音樂形象與歌詞都非常吻合。真正體現(xiàn)出伴奏中的立體感、諧和感、層次感。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