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鼓,是滿族、朝鮮族混合擊膜鳴樂器。滿語稱銅肯,又稱抬鼓。朝鮮族又稱扁鼓、民鼓。 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盛行。
圓鼓原為滿族薩滿教祭祀活動中使用的伴奏樂器!稘M族祭神祭天典禮》中有:“其鼓別有 手鼓、架鼓,俱系主家自擊。緊緩一以薩嗎(滿)鼓聲為應!睔v史較為久遠。
滿族的圓鼓,形如短桶狀,鼓框木制,兩端蒙以馬皮或驢皮為面,皮面邊緣穿有等距小孔,用皮繩或麻繩交插穿入小孔中,勒緊皮面使其固定于鼓框兩端,鼓皮張力可調。鼓面直徑30厘米、鼓框高25厘米。
朝鮮族的圓鼓,外形呈扁圓形,故有扁鼓之稱。鼓框木制,兩面蒙以牛皮或羊皮,先將皮面縫于圓形藤圈之上,用繩索交插穿入兩藤圈中,勒緊繩索使兩端鼓面繃緊,余繩纏繞于鼓框中部,鼓皮張力可松緊,音高可調。鼓面直徑30厘米~45厘米、鼓框高15厘米~20厘米,鼓框涂以紅漆,描繪金色花卉圖案,并使用紅色線繩勒緊鼓皮(圖)。
演奏時,滿族民間多將圓鼓置于兩膝間,以手指或手掌擊奏。薩滿表演時,則由人肩抬圓鼓 或將鼓置于木架上演奏;朝鮮族民間多在圓鼓框上纏捆紅布帶,將鼓豎掛于胸前,左手拍擊左邊鼓面,右手執(zhí)木棰敲擊右邊鼓面或鼓邊。發(fā)音柔和響亮,無固定音高。演奏風格與杖鼓近似,節(jié)奏變化較多。演奏者情緒激動時,上下飛動鼓棰,表情幽默、活潑。也可將圓鼓置于左腳背上,以伸屈左腳控制擊鼓部位,左手扶鼓,右手拍擊或執(zhí)棰擊奏。常用于民間器樂合奏或歌舞伴奏。朝鮮族的圓鼓,經(jīng)常與杖鼓、筒簫一起合奏,并在民間樂隊中居于領奏地位,除用于演奏外,它還是民間舞蹈的道具,表演時奏者邊擊邊舞。圓鼓已成為節(jié)日、假日和喜慶場合離不開的節(jié)奏性樂器。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的朝鮮族圓鼓、鼓框用多層板烘烤彎曲定形而成,鼓框直徑37厘米、鼓框高17厘米、框壁厚1厘米,兩端蒙以牛皮,皮面縫在兩個直徑42厘米藤圈上,用紅線繩穿入藤圈勒緊使鼓皮繃緊。鼓身涂以紅漆,制作工藝精細。此鼓已被載入《中國樂 器圖鑒》大型畫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