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音樂會”這個主題、這個概念,今已融入大眾的文化生活。作為早期北京新年音樂會的見證者和親歷者,筆者愿以首屆北京新年音樂會為核,做一個簡括的樂事回顧。
北京音樂廳首開先河
音樂愛好者大都記得,中央電視臺自1987年起,開始轉播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我們從電視轉播中認識了施特勞斯家族的圓舞曲,認識了維也納愛樂樂團,認識了每年不重復的多位指揮大師,也認識了維也納金色大廳。絕不夸張地說,中國人對金廳的感情最深,金廳是國人心目中地位最高的音樂殿堂。
受其影響,中國的音樂家、音樂院團乃至演出機構,都幻想著辦出與之呼應的北京新年音樂會。勇敢而大膽地邁出第一步的是當時年僅28歲的青年指揮余隆和中央歌劇院(時稱中央歌劇芭蕾舞劇院)。此前,余隆在德國深造數(shù)年,學的是指揮,而去德國之前,他在上海音樂學院求學時,是從打擊樂轉為指揮專業(yè)的。國外學成歸來,謀求發(fā)展,他拜了歌劇院樂隊的打擊樂首席,后成為樂團團長的金紀廣為師,策劃了一臺維也納模式的北京新年音樂會。這個方案立刻得到了中央歌劇院時任院長、作曲家王世光的全力支持,還得到了中國國際貿(mào)易中心強有力的經(jīng)濟支持。1992年1月1日、2日,開先河的“北京新年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舉行。
我當時在《中國文化報》當記者,四處忙活,沒有提早注意到歌劇院這個出乎尋常的動作。元旦當晚,王世光給我電話,說劇院辦了一臺新年音樂會,請了國外回來的年輕指揮,給劇院帶來了一股清新的藝術氣息,要我一定來看看,最好再對指揮做個采訪。應邀而至,我看了2日的音樂會,隔日,采訪了余隆。之后,連續(xù)兩年,余隆繼續(xù)指揮了歌劇院的北京新年音樂會,除了音樂廳,還在國貿(mào)大廳演出一場。那個場地要臨時布置,劇院的舞美隊派上了用場,演出時的環(huán)境之輝煌氣象,置身其間頗有振奮之感。旋律優(yōu)美的《蝙蝠》序曲是必不可少的,《卡門》中斗牛的大進行曲是樂隊與合唱隊的融合,更激動人心。演至終曲,余隆都會找一個拍點蹦起來,然后落地收拍。想必馬上就到60歲的他,如今已經(jīng)有心無力去蹦了吧。
我離開報社后,在北京音樂廳工作了三年。那時,新年音樂會已經(jīng)四起,歌劇院之外,到音樂廳來辦新年音樂會的第二家似乎是北京交響樂團。由于歌劇院與音樂廳的合作時間長,早早預訂了最佳演出時間,“北交”的新年音樂會只好提前到12月末演出。即便是這樣,也照樣轟動。站在經(jīng)營音樂廳的角度,總經(jīng)理錢程和我都發(fā)現(xiàn),這個時段的觀眾(市場)需求量很大,遠遠超過其他節(jié)假日,更不要說一般的周末了。只要有“新年音樂會”這幾個字,很多人幾乎不問演出單位和曲目,掏錢就買,票房早早就沒票可賣了。沒買到票的人,數(shù)量依然超常。錢程說:“加演,一定要加演!”我們迅速聯(lián)系可以演出的院團,從專業(yè)的到業(yè)余的,從交響樂團到民樂團、合唱團,湊了7場,統(tǒng)稱“新年音樂會系列”。音樂廳不收場租,票房分賬,負責宣傳,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也讓旁觀的同行很是羨慕。
與余隆熟悉之后,我們一起策劃了幾個音樂活動,無一例外地都沒有做成,現(xiàn)在想來,仍覺可惜。如:擬在音樂廳舉辦圣誕音樂會,連他手寫的曲目單我都還留著;擬在天安門廣場和盧溝橋舉辦紀念抗戰(zhàn)勝利的大型音樂會,但因報批手續(xù)問題而擱淺;創(chuàng)作歌劇《上海猶太人》,約請鄭天瑋(當時已由演員轉為編。⿲憚”,郭文景作曲,斯皮爾伯格導演,余隆指揮,蔣力制作人。除斯皮爾伯格之外,其他人已湊到一起開始工作,鄭天瑋的劇本完成后,還幸運地得到了前輩音樂家賀綠汀先生的題簽。合作未成,余隆轉至組建中國愛樂樂團,創(chuàng)辦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這些年,他指揮的“愛樂”新年音樂會,與保利院線結合,走到了多個城市,由中央電視臺直播,影響不小。
在人民大會堂辦新年音樂會
1996年夏,我調(diào)入中央歌劇院,擔任演出處處長。沈春友出現(xiàn)了。他是北京市演出公司的總經(jīng)理。當時的“北演”,在西單新文化街一帶辦公,還沒冠上“有限責任公司”的名義。我所在的歌劇院是文化部直屬院團,“北演”在市文化局名下,平常打交道的機會不多。老沈約我吃飯,曉之以理,說現(xiàn)在的新年音樂會,是個團就敢辦,有點雜亂無序,而市里提了要求:北京市一定要辦一臺權威的、專業(yè)的、有特色的、高規(guī)格的新年音樂會。演出地點已經(jīng)確定在人民大會堂,演出陣容一定要是最強最佳的組合。經(jīng)協(xié)商,確定了參演單位:中央歌劇芭蕾舞劇院交響樂團和合唱團、中國交響樂團、北京交響樂團,指揮嚴良堃、譚利華。
這大概是10月的事。我向劇院領導匯報后,很快就簽了合同,匯來了演出訂金。之后我們又開過幾次協(xié)調(diào)會,其中兩次我印象很深。一次是請了兩位藝術顧問——李德倫、吳祖強及北京交響樂團掌門人譚利華到場,他們都很認真地談了一些想法(主要針對曲目)。沈總也匯報了初步擬定的曲目和獨唱、獨奏人選。在曲目的選定上,我提了個想法,能否約請作曲家,寫一首器樂曲《北京頌》,這次首演,以后年年演。老先生覺得有道理,點了頭。譚兄笑道:“一看你這想法就是受了《芬蘭頌》的影響,固然不錯,但現(xiàn)在委約,恐怕來不及了!绷硪粋問題是作曲的人選,這個大概一時統(tǒng)一不了認識。
另一次是時任市文化局局長張和平來聽籌備匯報。他聽得很認真,聽完才指出匯報中的若干漏洞,比如,要印在節(jié)目單上的“新年賀辭”,他說:“怎么能寫成‘詞’呢?太大意了,沒文化嘛,一定要馬上改過來!”
我保存了一份指揮家李德倫題寫會簽的節(jié)目單,不在手邊,不敢憑記憶擅自摘錄內(nèi)容,特意給譚兄打了電話。他也沒找到節(jié)目單,但翻出了當年的筆記本,拍了照片給我。上面記的是:“祖國頌,東方有個中國,蝙蝠序曲,安娜波爾卡,春之聲——么紅,梁!獏嗡记,坎迪德序曲,黃河——石叔誠,藍色多瑙河圓舞曲,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歡樂頌——嚴良堃!弊T兄的手跡,曲目沒有書名號,我照錄,以證其真。
而后我又微信求助張樹榮,他從“北演”給拍了音樂會節(jié)目單的照片,他是這臺音樂會的策劃人之一,節(jié)目單上沒有署名。主持人是余聲。據(jù)此可補充的是,么紅之外,還有幾位歌唱家擔任領唱,他們是:王霞、馬梅、王蕾、林金元、黃越峰、丁毅、宋學偉。全部出自中央歌劇院。
節(jié)目單上的“新年致辭”如下:“用音樂點綴您美好的節(jié)日生活。讓旋律伴隨您度過難忘的良宵。新年音樂會將以雄渾、優(yōu)美的樂章,把您帶入不平凡1997年!
一個重要品牌自此誕生
1996年12月31日下午,全體演員到人民大會堂集合、走臺,其實就是惟一的一次全體排練。
按合同規(guī)定,演出之前,“北演”要把演出費全部撥給我們。我催過沈總兩次,他說沒問題,但一直沒見錢到。在人民大會堂,我又追問了一次,沈總說:“演出完了再結。”走臺結束后,歌劇院副院長康健在側臺背著手對我說:“演出費,你得盯著啊,演出前拿不到的話,我們怎么演?你這處長還當不當?”此話分量很重,我也知道以往歌劇院在類似的合作中吃過啞巴虧,所以馬上找到沈總,拉下臉來再提此事。沈總沉吟片刻,回頭跟身后的一個人說:“歌劇院的錢,給他吧!蹦莻人帶的是現(xiàn)金,裝在一個提包里,又沒有連提包一并給我的意思。我正犯愁怎么接手,歌劇院的另一位副院長王毓民在我身后冒了出來。他連說著“給我給我”,接過了一沓沓成捆兒的鈔票。他的提包居然沒有裝下,最后兩沓,他直接揣到了西裝上衣的內(nèi)兜?到∵@時也站到了旁邊。沈總對我們說:“合作成功!預祝演出成功!”兩位副院長也不約而同地回答:“演出成功!”我知道,雙方的話雖然簡單、重復,卻都有不同內(nèi)涵的潛臺詞。
現(xiàn)在的人民大會堂已經(jīng)很少接待商業(yè)演出;即便有,最多開放兩層。而首屆北京新年音樂會,連三層的票都賣光了。名目、時間、地點、陣容,樣樣都有噱頭,不受歡迎就怪了。
那天音樂會開始后,我立刻轉入舞臺監(jiān)督的角色。偷眼看著嚴老爺子和譚兄在指揮臺上風格不一的揮灑,看著獨唱、獨奏演員上來下去,看著舞臺上特意加裝的返音板,聽著聯(lián)合樂隊非同一般的大動靜,心里很是滿足。
音樂會后,觀眾向后退場,或依依不舍地站在原地不動。只見一女子向臺口走來,是鄭天瑋。她朝我喊道:“成功啊!咱們找個地方去慶祝一下吧!”叫上了現(xiàn)場遇見的戲曲理論家馬也,我們?nèi)艘黄鸩匠龃髸谩E,下雪了,地上的雪已?jīng)很厚了,卻還沒有止意,抬起頭來,就有雪花貼上了熱臉。找了一個可以棲身的地方,我們聊了一個通宵,在聊天中迎來了新的一年。
北京新年音樂會,自創(chuàng)辦起,就定下了宗旨:“國際水準,中國氣派,北京特色,節(jié)日氣氛;名家,名團,名曲!臂`行此宗旨時間最長的指揮家是譚利華,時間最長的樂團是“北交”,這都是不該忘記的。
若干年后,一本名為《天翼》的雜志刊發(fā)了一篇題為《中國新年音樂會之路》的文章,開篇寫道:“1996年12月31日晚,指揮家譚利華帶著一腔的熱情,又帶著些許未知的問號,走進了中國最莊嚴的禮堂——人民大會堂,以他的指揮棒開啟了中國音樂藝術界的一個重要品牌——北京新年音樂會。之前沒有人能確定,在這個并非專業(yè)音樂廳的演出場地(其實主要是開會場地),舉辦交響音樂會的效果如何,是否真的會受到大眾的歡迎。”配在文章前面的是兩代指揮名家嚴良堃和譚利華攜手向觀眾致意的合影?粗@照片,當年的場景,瞬間浮現(xiàn)、復現(xiàn)于眼前。
來源:音樂周報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