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齊國的音樂,探究齊國音樂繁榮的原因
齊國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存世長達800多年。在800多年的歷史中,齊國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其中包括頗具特色的齊國音樂。音樂作為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喜愛的精神產(chǎn)品,在齊國國民的日常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先秦時期齊國的音樂有多盛行?又是什么讓齊國音樂的發(fā)展如此繁榮呢?
一、齊國音樂的繁榮
作為先秦時期的強國之一,齊國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國力非常強盛,因此領(lǐng)土不斷擴大,人口也逐年增多。在這樣的背景下,齊國的音樂也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不斷前進,達到一個繁盛無比的狀態(tài)。齊國音樂的繁盛表現(xiàn)在多方面。
首先,懂音樂的人很多。這里所說的“懂”是指能對音樂的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這些人包括國君、大臣也包括市井當中的平民百姓。國君如齊桓公、齊景公等,大臣如管仲、晏嬰等,普通百姓如韓娥、杞梁妻、王豹等,都是齊國較為著名的懂樂者。
其次,官方的音樂非常興盛。齊國的音樂歷史悠久,其官樂不但繼承了過去宮廷音樂和廟宇音樂的傳統(tǒng),還在繼承的基礎(chǔ)上進行改造、創(chuàng)新,其中最為世人所知的就是齊國對《韶樂》的改造。
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就記載了吳公子札夸贊《韶箾》的情形,吳公子札觀賞《韶箾》,說:“德行到達最高點了!真?zhèn)ゴ,就像天沒有不能覆蓋的,地沒有不能容納的,即使有超越大德大行的也比不上這個,觀賞達到止境了!如果還有其他樂舞,我不敢再請求觀賞!薄渡毓洝芳词恰渡貥贰。
《韶樂》是周朝天子宗廟祭祀所用的音樂,根據(jù)分封時的賞賜,魯國也能使用,所以吳國的公子季札來訪時,魯國可以為他演奏。從季札對《韶箾》的贊美可以看出,魯國演奏的《韶樂》已經(jīng)美到無法用語言形容了,所以他才會說如果有其他音樂不用再聽。
魯國為季札演奏的當是《韶樂》的原版,因此作為魯國人的孔子應當早就聽過《韶樂》,對其非常熟悉,但在孔子周游列國到達齊國之前,史料文獻中沒有關(guān)于他評價《韶樂》的記載。直到孔子到達齊國,與齊國的太師談?wù)撘魳,聽到《韶樂》深受觸動,“三月不知肉味”。
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到達齊國時年紀已有35歲了,此前他沒有評價過《韶樂》,到齊國以后被齊國演奏的《韶樂》感動,可以推測《韶樂》傳到齊國時已經(jīng)過改造,與原版《韶樂》不同了,是帶有齊國特色的音樂。
除此之外,官方音樂的繁盛還可以從演奏音樂的宮廷樂隊數(shù)量得到證明!犊鬃邮兰摇诽岬娇鬃釉隰攪鴵未笏究艿穆毼粫r,魯國風氣為之一變,國家得到極大發(fā)展。齊國懼怕魯國太過強盛威脅到自身安全,但又不想興兵打仗,便想用女樂耽溺魯國國君。
“選用齊國女子中相貌姣好的八十人,都穿著華麗的衣服舞奏《康樂》,又送給魯國國君帶有紋飾的車馬三十輛。講這些禮物陳列在魯國城南門外。季桓子身著便服三番五次前往觀賞,想要接受,于是告訴魯國國君是為了魯國游賞,因此在國家政務(wù)上越來越懈怠!
齊國贈送女樂確實達到了使魯國懈怠的目的,可以看出女樂對魯國來說有相當程度的吸引力,這里齊國女子所演奏的《康樂》當是齊國的宮廷之樂。這不僅顯示出齊國歌舞的普遍盛行,更反映出齊國宮廷樂隊數(shù)量之大,僅贈予魯國的就有八十人,齊國朝中的樂者數(shù)量應遠大于此。
如齊宣王喜歡聽人吹竽,尤喜合奏,《韓非子》中記載他聽竽時一定要三百人一同演奏。僅吹竽的宮廷樂者就達三百人,再加上其他樂器的演奏、歌舞等,可見齊宣王宮中供他賞樂娛樂的人數(shù)量之多。
再次,民間音樂繁榮。齊國音樂的繁盛與其歷史上悠久的音樂傳統(tǒng)密切相關(guān),但也離不開國君的喜好和提倡。“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身居高位的人喜歡的東西,底下的人肯定更為喜愛,以討好尊位者。
在齊國,歷代統(tǒng)治者都非常喜愛音樂,這種風氣必然會影響到民眾百姓。《史記·蘇秦列傳》中記載蘇秦形容齊國都城臨淄成千上萬的國民進行娛樂活動,“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有相當一部分人將音樂作為娛樂活動。
城市里音樂的發(fā)展如此繁榮,農(nóng)村也毫不遜色。淳于髡曾說過“河西善謳”,“河西”指齊地,“謳”指歌,從淳于髡的話中可以看出當時音樂在齊國的影響之大,范圍之廣,甚至成為民風國俗。
二、悠久的音樂傳統(tǒng)
齊國音樂繁榮原因之一是其音樂傳統(tǒng)歷史悠久。齊國屬于東夷之地,東夷是以鳥作為圖騰的民族!蹲髠鳌ふ压辍酚涊d的齊景公與晏嬰的一次對話中提到齊景公喜愛的不是古代的音樂,而是現(xiàn)今的音樂,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流行音樂。
五帝之中的舜也是東夷人,他的父親瞽叟是一位盲人樂師,創(chuàng)造過瑟。出生在這樣的家庭里,舜從小就受到音樂文化的熏陶,后來他創(chuàng)造了《思親操》來懷念自己的母親。舜繼承帝位后,曾命人改造其父親創(chuàng)造的八弦瑟,增加為二十三弦,瑟的表現(xiàn)力得到極大加強。
太公建國后,將東夷文化的儀禮風俗充分保留,所以東夷的音樂傳統(tǒng)也隨之保存下來。齊國文化由東夷文化與周文化結(jié)合而成,因此從一開始齊國文化就具有開放性的特征。齊國從一開始的小國到后來領(lǐng)土逐漸擴大成為一方霸主,他的音樂也必然在擴張中不斷吸收各地音樂的特點,不斷改進、優(yōu)化,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齊國音樂。齊國的開放性為其音樂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三、統(tǒng)治者的提倡
統(tǒng)治者對音樂的喜愛是促進齊國音樂越來越繁榮的另一個原因。東夷民族最早的音樂是詩、樂、舞一體的,往往是載歌載舞,舜作為東夷人的領(lǐng)袖,對音樂的認識非常深刻。他認為音樂不但能發(fā)揮宣揚教化的作用,使人們能夠更注重情義從而和諧相處,還能調(diào)和人神關(guān)系。
舜對音樂的喜愛不僅表現(xiàn)在重視、欣賞上,他還能夠自己創(chuàng)作、彈奏、歌唱,繼位后更下令讓樂師創(chuàng)作《九韶》。舜在位時期,宮中就已經(jīng)設(shè)置樂官了,《五帝本紀》中記載,“以夔為典樂”,典樂便是古代負責音樂管理的樂官名。
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舜對音樂的喜愛不僅是為了精神上的放松,還有更重要的目的,就是通過音樂了解民情,以便更好地治理國家。舜時期的《九韶》成為歷代樂官的先聲,夏、商時期都有舞《九韶》的相關(guān)記載,到周朝《韶》成為宗廟之樂。
齊桓公對音樂也非常熟悉!墩f苑·尊賢》記載,齊桓公聽懂了趕牛車人寧戚歌聲中的弦外之音,認為他并非常人,于是便重用寧戚,讓他在齊國擔任官職協(xié)助自己治理國家。在寧戚的幫助下,齊國越來越強盛,春秋時期成為霸主,名垂青史。
寧戚的故事在《新序》、《呂氏春秋》中都有記載,可見這個故事的流傳非常廣泛。關(guān)于寧戚所唱之歌,歷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但是寧戚會唱歌是確定的,齊桓公能聽懂寧戚的歌聲也是事實。如果齊桓公不懂音樂,就會與身負治國之才的寧戚失之交臂,齊國后來的強盛之路或許會更加坎坷。
齊景公也非常喜愛音樂,《晏子春秋》中記載了不少關(guān)于齊景公沉溺宴樂,在國家朝政上懈怠,遭到晏子諫諍的故事。齊景公一方面迷戀音樂導致對國家大事疏懶,但另一方面他也能虛心接受晏子的勸諫,這是他能在位六十多年的原因。同時齊國因為景公的治理繼續(xù)保持大國的地位,甚至產(chǎn)生爭霸的想法。
四、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
由于齊國音樂的歷史悠久,使齊國的百姓民眾也對齊地的音樂情有獨鐘,齊地音樂最大的特點是舒緩深遠。齊國保持著東夷遺風,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到“夷”的意思是“仁”,也即心胸闊達、心地寬厚、心情舒緩等,這邊是齊國人的性格,他們的音樂也表現(xiàn)出舒緩的特點。
齊國民眾對這種迂徐漫長,一曲三折的舒緩之樂不僅能夠欣賞,也非常樂意學習。如《列子·湯問》中記載韓娥的歌聲繞梁三日不絕,引得附近齊國百姓“三日不食”,學習韓娥的歌聲,從而流傳開來。荀子的《樂論》更是詳細闡述了儒家的音樂理論。這都說明齊國音樂的繁榮與良好的群眾基礎(chǔ)分不開。
結(jié)語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國力的強大為音樂的繁榮發(fā)展提供了條件,加上國君對音樂的喜愛更促進齊國喜愛音樂的風氣蔓延開來。同時,悠久的歷史為齊國音樂的繁榮奠定了文化基礎(chǔ),使刻在齊國人骨子里的音樂精神綿延不絕。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