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估學生的視覺藝術素養(yǎng)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將進一步推進評價改革,全面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將測評結果納入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依據課程標準確定考試內容,利用現代技術手段促進客觀公正評價,把美育中考的工作做得更加扎實,到2022年力爭全覆蓋,全面實行美育中考。
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實施中考增加藝術素質測評的評價制度,2020年起,全省初中畢業(yè)生藝術素質測評結果將計入中考成績。若相關政策在全國推廣落實,更加科學細化的考核方式和評價標準如何構建?以美術學科為例,在國際上有哪些可供借鑒的優(yōu)秀經驗?本文以美術學科為例,初步探討基礎教育視覺藝術的評價標準及評價方法問題。
以學科為基礎的美術教育評價20世紀80年代,美國興起了“DBAE”(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藝術教育理論,核心是“以學科為基礎”。“DBAE”的出現打破了美國當時藝術教育僵化單一的現狀,為美國的美術教育打開了嶄新的局面,包括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史、藝術批評和美學四門學科。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并不是以某一單一學科為授課內容,例如在某件藝術作品的講授中,會從這件作品的歷史背景、創(chuàng)作技巧、內涵等各個方面分析,將藝術史、藝術批評、美學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內容進行融合體現,并以此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之一。
目前美國中小學藝術教育課程將這四個方面融入到K12的藝術學習中,由淺入深,結構嚴謹,根據兒童和青少年理解力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來設置課程并提出具體評估標準。比如,對于一至三年級的學生,教學的重點在于開發(fā)學生對審美特性的意識,可以經常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到戶外觀察大自然。對于四至六年級的學生,重在指導學生了解藝術創(chuàng)作的工具價值,了解藝術創(chuàng)作中材料技法的運用,使學生領會到成熟的藝術作品的特質。對于七至九年級的學生,主要是通過藝術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藝術的歷史發(fā)展軌跡、不同的藝術流派和相關的特點,擴充藝術史知識,提高審美水平,了解藝術作品背后的人文意蘊。
運用“DBAE”的評價方式,每個階段可以對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史、藝術批評和美學能力進行檢測和評估。
“藝術推進”的領域專題評價和檔案袋評價“藝術推進”是 1986 年至 1991 年由“哈佛零計劃”(Harvard Project Zero)聯合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 ETS(EducationalTesting Service)與匹茲堡公立學校系統(tǒng)的教師和管理者們共同合作,歷時五年完成的一項藝術教育與研究項目。該項目由洛克菲勒基金會贊助,初始目標是建構非傳統(tǒng)的、適用于學生在藝術活動中的評價模式,其長遠目標是為了尋找學生在人文藝術學科中學習的最佳方法。
“藝術推進”項目包括三個藝術科目:視覺藝術、音樂和創(chuàng)意寫作。其中視覺藝術項目重點在于探索評價方式與課程教學的融合,其教育評價主要由領域專題評價和檔案袋評價兩部分構成。二者相輔相成,領域專題評價是指教師在相應專題的教學過程中開展的過程性評價,其中會用到教師口頭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檔案袋回顧等方式。檔案袋評價在“藝術推進”中承擔了終結性評價的功能,領域專題評價是檔案袋評價的支柱和主要組成部分,教師為領域專題設計開發(fā)的評價模式構成檔案袋評價的基礎。為了解決管理問題,一些教師選擇使用有限制的檔案袋,其中只包含一部分挑選出的能展現學生學習面向的領域專題,必須包含草稿、反思等材料。
檔案袋評價并不限于學生所參與的具體項目和課程的評價,還能幫助學生形成一些思維習慣和判斷標準,而這些習慣和標準能讓學生終身受用。檔案袋能夠讓學生投入到學習進程中,激勵學生成為積極參與者。
視覺藝術教育領域中的檔案袋評價、真實性評價等相關研究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fā)達國家已積累了大量的研究經驗。這些研究在過去30年間一直推動和引領著西方發(fā)達國家視覺藝術教育與評價的實踐與革新。我們開展視覺藝術教育的研究和評估,也需要具有更加開放的國際視野,建立相關的視覺藝術評估系統(tǒng)。
重視測評學生的回應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學生的藝術能力是否可以測評呢?如果可以,又該如何測評?美國教育部管理下的全國教育進展評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簡稱NAEP)通常也被稱為美國的成績單,是唯一一個持續(xù)衡量美國公立和私立學校學術成就的全國性指標。NAEP經歷了50多年的發(fā)展,主要測試學生在閱讀、數學、寫作、科學、美國歷史、公民學、經濟學、技術和工程素養(yǎng)、地理和藝術科目上的成績。
在2016年,NAEP進行了第五次全國音樂和視覺藝術學科評估。這次藝術評估的視覺藝術測試了學生對藝術作品的回應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盎貞獑栴}”測試學生對媒介、技術、背景、形式和作用的知識,以及他們對藝術作品的判斷能力。學生們被要求分析、解釋和描述藝術和設計作品!皠(chuàng)造問題”測試學生在構思和創(chuàng)作藝術及設計作品方面的技能和知識,這些技能和知識反映了他們對藝術價值、美學和環(huán)境的理解,以及他們在藝術作品中有效利用媒介和技術傳達意義的能力。學生們被要求創(chuàng)作原創(chuàng)作品,例如自畫像。
我們挑出幾個問題看看美國學生藝術能力測評都考些什么。比如,2016年視覺藝術的樣題包括兩道選擇題和兩道建構題以及一道藝術創(chuàng)作題,所有的題目材料基于兩位20世紀藝術家凱綏·珂勒惠支和埃貢·席勒的兩幅自畫像。兩幅自畫像都展示了藝術家的臉和上半身,講述了關于創(chuàng)作者個性的重要信息。在回答了一些關于作品的問題之后,學生被要求創(chuàng)建自己的自畫像。當學生回答每一幅自畫像的問題時,需要思考藝術家們在自畫像中可能想要表達什么。
通過觀看學生在視覺藝術回應量表的不同得分點所表現出的知識和技能,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學生在視覺藝術回應過程中的表現。這個測試的亮點在于學生的觀察能力、藝術史、藝術批評和藝術創(chuàng)作能力都可以在具體的作品分析和創(chuàng)作當中得以呈現。學生不是被動接受藝術知識和技能,而是主動創(chuàng)造新的觀點和方法。當然,評估的標準必須參考視覺藝術的基本構成要素。
美術課程應推進為“視覺藝術課程”
在芬蘭的基礎教育階段,藝術課程是非常重要的學科,是教學大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藝術課程本身包括音樂、視覺藝術、工藝藝術、戲劇等,其中討論較為廣泛的是視覺藝術課程。
根據2014年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公布的《基礎教育國家核心課程大綱》,視覺藝術課程的教學目標分為四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視覺感知和思考;鼓勵學生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學會進行視覺藝術的詮釋,建立審美;視覺藝術的生態(tài)和倫理價值判斷。藝術課程不僅被列為必修科目,還有著與學術課程相等的地位,可以和不同學科進行跨學科統(tǒng)整。在小學階段,藝術課程的授課主要由班級教師(class teacher)進行(小學教師為全科教師),class teacher在培養(yǎng)階段就會接受藝術教育的培養(yǎng),以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靈活地將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
筆者認為,中國基礎教育美育中視覺藝術的測評,應圍繞學生美術核心素養(yǎng)所具備的基本能力而展開。
首先,美術是視覺的藝術,需要建立觀察和觀看的方法,即圖像識讀。通過圖像的識讀,內化為審美判斷,即對視覺藝術的詮釋。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把內在的東西進行外化的表達,以此來深化文化理解。藝術創(chuàng)造創(chuàng)意性的理解和表達一定是基于對社會文化、社會生活的認知,這種感受與理解最終轉化成自我表達,才是真正的藝術創(chuàng)造。其次,我們應根據受測者不同的發(fā)展階段進行相應的視覺藝術評估,3—6歲,7—12歲,13—15歲,15—18歲,每個階段形成對其基本能力的判斷。判斷的標準可以一部分依據檔案袋,一部分來源于視覺藝術測試樣題。這樣既可以測評學生基本能力的提升度,還可以評價學校美術教育的環(huán)境與成果。再其次,要認識到納入美術學業(yè)考試的內容仍屬于測評的一部分,是一種達標評價而非選拔評價。建議未來的中高考,將體育和美育達標作為參加中高考的資格條件之一。
(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教育報》2021年02月22日第6版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