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聲音”大型原創(chuàng)滬劇《早春》唱響紅色旋律
大型原創(chuàng)滬劇《早春》10月16至17日在東方藝術中心首演!对绱骸啡〔挠谧骷、“左聯(lián)”烈士柔石的真實事跡,是為迎接百年建黨推出的最新作品。
滬劇是最具上海本土文化特色的地方劇種,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源于民間,白口語言生動,伴奏音樂柔和,唱腔委婉動聽,帶有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情調,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被譽為“上海的聲音”;滬劇,是上海文化大都市的一張名片,更有著唱響上海紅色題材的義務。
滬劇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就像京昆大師俞振飛先生指出,戲曲的表現(xiàn)講究“四功五法”,即為“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滬劇擅長“唱、念”,而不擅“做、打”,因此在反映“作戰(zhàn)、打斗”這樣場面的時候,難免捉襟見肘。好在滬劇藝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善于“藏拙”。所謂戲曲,戲,是故事;曲,是唱腔。他們創(chuàng)作演出的劇目,充分發(fā)揮“講一個好看的故事,留幾段精彩的唱腔”,從而贏得觀眾的歡迎。觀眾們不會像看京劇一樣,要求滬劇藝人打一套刀槍把子、來幾個跟頭旋子。觀眾們癡迷于劇情中,沉醉于唱腔里,百十年來就是這樣?v觀那些滬劇的紅色經典,莫不如此。
滬劇《早春》,講述的是上!白舐(lián)五烈士”之一柔石的真實事跡,故事展現(xiàn)的是他生命最后五年里的經歷,展示其柔似水、堅如石的英烈人生。與主人公產生戲劇矛盾的是從浙江寧海走出去的革命作家柔石、柔石封建婚姻賜予的原配夫人吳素瑛,還有斗爭中和柔石結為“紅色戀人”的革命戰(zhàn)友馮鏗。覺悟者走向新生,與舊時代的婚姻必然會產生矛盾;柔石向往革命、追求自由,一面是新思想的啟發(fā),一面是舊禮教的束縛;而同為新文化、新世界戰(zhàn)斗的戰(zhàn)友,在生活中產生情感,這是時代的特殊性造就的。歷史因此沒有苛責這段極其短暫的愛情。
唱是滬劇表現(xiàn)人物、推進劇情、抒發(fā)情感的有力的手段。故事精彩的,人物鮮活了,接下來就看演員的演唱了。
男主角柔石的扮演者楊音,好唱功,滬劇韻味濃厚,尤其令人贊嘆的是,第六場“庭審抒情”,運用了滬劇慣用的“賦子板”!百x子板”的節(jié)奏緊湊,句與句之間連接比較緊密,唱腔旋律上起伏不大,唱起來像說白又像朗誦。柔石的這段“賦子板”,唱出了對往事的回憶,對成長的講述,對舊妻的歉疚,對新生的向往……因為承受著對劇情的推送,內容層層推進,楊音較好地把握了演唱的技巧,既做到了長篇故事的敘述,又能酣暢淋漓地抒發(fā)人物的感情,好像江河奔瀉一氣呵成。一般來講,“賦子板”少則四五十句,多則七八十句,而楊音唱的這一段從“平復柔石我是誰,這一問往事歷歷從頭言”……起唱,長達100多句的唱腔震撼在座觀眾的心,在長時間無伴奏的情況下,依然把握住音準和很強的節(jié)奏感,楊音的演唱功力可見一斑。
在“橋頭分手”這場戲中,家鄉(xiāng)的小石橋,好比柔石告別舊我、走向新生的分水嶺。橋的這一頭,是馮鏗全力勸他趕緊走;橋的那一頭,是素瑛竭力拉住要他留,走,還是留,柔石在橋的中間軋扁了頭。對“左聯(lián)”的專情,對素瑛的親情,對馮鏗的愛情;都使柔石難以取舍。
本劇沒有回避柔石與馮鏗的戀情,一個“情”字貫穿其中,紅色題材不是口號式的,要用真情實感打動觀眾。而且從滬劇的表現(xiàn)特點來說,這時候讓三位主人公通過輪唱、對唱、重唱等多種手法來表現(xiàn)內心的情感,一定是更為動人的;臺下的觀眾會沉浸在感人的故事里。
稍覺遺憾的是,戲中最具感染力的“橋頭分手”(第四場)和“獄中訣別”(第七場),“生離”和“死別”的兩場戲,似沒有能夠充分地展開故事的敘述,人物心靈情感的碰撞;也沒有讓角色(演員)發(fā)揮唱的特點,用以更增強戲的感染力。
瑕不掩瑜,《早春》的成功演出,與其他一些紅色題材的滬劇劇目,《回望》《一號機密》等,共同匯聚成強有力的紅色旋律,回響在上海舞臺的上空,鐫刻在上海劇壇的成功碑上。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