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合唱》這首80年前的歌,唱出了中華民族的氣魄
2019年5月,中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李心草來到蘭州,為蘭州音樂廳合唱團排練《黃河大合唱》。
兩個月后,這支年輕的合唱團將前往北京,和中國交響樂團一同在國家大劇院上演《黃河大合唱》,紀念這部作品誕生80周年。
90后隊員陳春:一下子回到那個戰(zhàn)爭的那個場面了,就是“鬼子”進村了。我就會想象到當時村子里頭會很慘,那種感覺,就是第一次在指揮的幫助下,覺得就是唱這個歌有畫面感了。
《黃河大合唱》1939年在延安誕生,80年來,它在中國,在世界許多地方傳唱,公眾最熟悉的是它的第七樂章《保衛(wèi)黃河》。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河西山崗萬丈高,河東河北,高粱熟了……”
“七七事變”后僅半年時間,整個華北,華東在日軍鐵蹄蹂躪之下。一批文化界人士匯聚武漢,一大批救亡歌曲涌現(xiàn)于波濤滾滾的長江兩岸。
《五月的鮮花》詞作者正是日后寫出《黃河大合唱》詩篇的光未然!段逶碌孽r花》誕生于東北淪陷4年后的1935年,當時身處武漢的22歲的光未然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敵人的鐵蹄,越過了長城……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H善睦鄰’和卑污的投降,忘掉了國家更忘掉了我們。再也忍不住這滿腔的憤怒,我們期待著這一聲的怒吼,吼聲驚起這不幸的一群!”
《五月的鮮花》一經(jīng)誕生便傳遍長城內(nèi)外,一位22歲的青年,用悲憤的詞句警醒全國同胞,不要忘記已經(jīng)淪陷多年的國土。
光未然是張光年的筆名,1925年,13歲的光未然在湖北老家隨進步青年參加革命,15歲成為中共正式黨員。20歲時進入武昌中華大學中文系學習,創(chuàng)辦學生劇團,組織抗日救亡演劇活動,撰寫救亡文章,1936年,為躲避國民黨憲兵的追捕,光未然轉(zhuǎn)移到上海開展工作。
2019年4月,為了紀念《黃河大合唱》誕生80周年,來自世界各地《黃河大合唱》的愛好者共同組成了尋訪團,重走《黃河大合唱》誕生之路。
尋訪團中有光未然的兒子張安東。
從2013年父親百年誕辰開始,進入中年的張安東開始試圖走進父親年輕時的生命歷程。
光未然之子張安東:我們誰認識光未然,因為我認識的我爸是張光年,他從來沒有以一個“光未然”的身份在我面前出現(xiàn)過。然后通過看他的詩歌,通過聽《黃河大合唱》,六年以來,我覺得我能夠體會。(那時候)東北整個就沒了,1931年就沒了,那時候你什么感覺?能體會到年輕人那種壓抑,經(jīng)歷了大上海陷落,而且不是不拼命,這么拼命都陷落了,然后就是首都陷落了,然后你就跑到武漢,結(jié)果武漢又陷落了。如果你和我(那時候)在那兒我們是什么感覺?(跟他們)是一樣的,這個國家你要是再不拼了,這個國家就已經(jīng)完蛋了。我就這樣慢慢能夠理解25歲的光未然為什么寫出這種(歌詞)。
“七七事變”爆發(fā)前夕,在上海一次群眾集會上,光未然第一次遇見了冼星海,當時冼星海正在組織群眾學唱《五月的鮮花》。 1937年,冼星海32歲,比光未然大8歲。這位出生貧寒,僅靠著母親幫傭養(yǎng)大的男孩,從小對音樂有異稟天賦,音樂的夢想,最終把他一步步送到了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巴黎音樂學院作曲班。
1935年年底,冼星海結(jié)束了在法國五年的求學生涯回到上海。這位頭頂著巴黎音樂學院畢業(yè)生光環(huán)的音樂家,在上海這個十里洋場,沒有忘記自己過往人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掙扎在饑餓和顛沛流亡中,他敏感地體察著勞苦大眾的呻吟,這位音樂家選擇了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路:探索和創(chuàng)造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大眾音樂。
1935年回國不久的冼星海就和詩人塞克合作,創(chuàng)作了《救國軍歌》,一年后西安事變爆發(fā)后,這首歌唱出了示威游行群眾的心聲。
七七事變爆發(fā)后,冼星海參加了上海話劇界救亡協(xié)會,他們從上海出發(fā),向武漢進發(fā),沿途,隨時為群眾教唱救亡歌曲。
抵達武漢后的冼星海很快和光未然重逢,他們共同在國共合作下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三廳共事。今天武漢曇華林,一所百年前由洋務重臣張之洞創(chuàng)辦的中學校園內(nèi)有一座正在維修的建筑,這就是抗戰(zhàn)時期文化界人士云集共謀救亡宣傳重任的三廳所在地。當年,周恩來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任廳長的三廳實際上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宣傳抗戰(zhàn)救亡的文化中心。
三廳設立了中共特支,光未然是三位公開身份的中共黨員之一,在救亡運動中成為骨干的冼星海被邀請擔任音樂科科長。
1938年7月,“七七事變”一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武漢爆發(fā)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紀念活動,冼星海創(chuàng)作的《在太行山上》正是從這次活動中唱出!自由之神,喚醒了多少中國人!歌聲穿過武漢三鎮(zhèn),響徹大江南北,傳遍中國大地!
1938年,33歲的冼星海和25歲的光未然在武漢重逢,一年后,當他們在延安再度相會,碰撞出的,將是一部曠世經(jīng)典。
1938年5月16日,美國《生活》雜志的封面上出現(xiàn)了一位15歲中國男孩的照片,照片的拍攝者是美國著名戰(zhàn)地攝影記者卡帕。
“七七事變”爆發(fā)后六個月,在目睹了日本的殘暴進攻和中國的節(jié)節(jié)敗退后,卡帕在這個男孩照片的注解中寫道:他即將開赴前線,現(xiàn)在他可能已經(jīng)死了,但如果勝利時他還活著,他將會震驚,這個看不起他祖國的世界。
這個正在遭受侵略者鐵蹄踐踏的國家的命運將由它的青年掌握。1935年,22歲的光未然在武漢組織了宣傳抗日救亡的拓荒劇團,日后正是和這支年輕隊伍一道轉(zhuǎn)戰(zhàn)抗日烽火的前線、敵后,兩渡黃河的經(jīng)歷,激發(fā)光未然寫出了《黃河大合唱》詩篇。
“七七事變”后不到一個月,歷時四個月的武漢會戰(zhàn)爆發(fā)。周恩來、郭沫若領導下的國民政府第三廳決定集合所有匯聚武漢的救亡演出團體,重新編組成十個抗敵演劇隊,四個宣傳隊,一個孩子劇團,派往各大戰(zhàn)區(qū)、到前線慰勞戰(zhàn)士,到敵后宣傳抗戰(zhàn)。
這是拓荒劇團在武漢江漢關留下的一張合影,這群平均年齡20歲左右的年輕人組成了抗敵演劇三隊,他們是日后《黃河大合唱》首演的隊員。
作為抗敵演劇三隊的領隊,光未然的身份既是軍委會政治部西北戰(zhàn)地宣傳工作視察員,同時也是公開的共產(chǎn)黨員,1938年9月,演劇三隊離開武漢,途經(jīng)西安,輾轉(zhuǎn)前往山西的第二戰(zhàn)區(qū)。
1938年的冬天,光未然率領演劇三隊,來到山陜交界處黃河岸邊的古渡口疙針灘,演劇隊準備從這里東渡黃河,黃河的對岸正是抗日烽火燃燒的第二戰(zhàn)區(qū)。
渡黃河之前,隊員們在疙針灘渡口留下了這張合影。
八十年后重走《黃河大合唱》誕生之路,再次來到黃河邊,張安東感悟出了八十年前這群平均年齡20歲左右的年輕人,在渡黃河之前鄭重拍下這張合影的深重含義。
張安東:河東是哪?河東是前線啊。所以這幫人穿著整整齊齊拍一張,渡河能不能過去誰也不知道,過去可能就回不來了,是這么一種心情,那當然就是赴死的心情。我爸跟我說過,離開家出去抗日,誰也沒想到能夠活著回來,誰也沒想著能夠看到勝利!
2019年5月23日,在中央音樂學院和延安共同舉辦的音樂節(jié)開幕式上,俞峰院長率領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和延安當?shù)氐臄?shù)個合唱團,共同在寶塔山下唱響《黃河大合唱》。
俞峰:這輩子能在這兒演出的話,作為一個藝術家,可能也就這么一次,八十年重新在這響起來,那么它的意義就是完全是非凡的。
80年前,《黃河大合唱》在延安誕生。
1937年,一本關于延安的書《紅星照耀中國》在西方出版,轟動世界。該書作者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用他在延安三個月的采訪和親身體驗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yè)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照耀全世界。”
延安,中國西北一座偏僻的小城,曾經(jīng)的中共中央所在地,抗戰(zhàn)期間,這里也是由紅軍和抗日游擊力量改編的八路軍、新四軍的總指揮部!捌咂呤伦儭北l(fā)后一個月,中共中央在延安提出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發(fā)動、組織和武裝民眾開展敵后戰(zhàn)場對日作戰(zhàn),創(chuàng)立和擴大抗日根據(jù)地。在日軍鐵蹄大舉挺進華北華東的1937年之秋,八路軍帶來的平型關大捷、雁門關大捷、奇襲陽明堡的喜訊,極大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zhàn)士氣。
1938年,毛澤東在延安發(fā)表了《論持久戰(zhàn)》,這部關于抗戰(zhàn)的重要軍事政治論著,進一步堅定了中國人民爭取抗戰(zhàn)勝利的信心,成為指導全國抗戰(zhàn)的理論綱領。
大批學者、藝術家、知識青年、革命志士從國統(tǒng)區(qū)、淪陷區(qū)甚至從海外冒著生命危險來到這里,奔赴指引中國人民抗戰(zhàn)勝利的革命圣地。
今天的延安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座現(xiàn)代化的城市。延河,寶塔山,清涼山,這些地名曾經(jīng)牽動著多少中國人的心,1938年,中國共產(chǎn)黨為培養(yǎng)抗戰(zhàn)文藝干部和文藝工作者創(chuàng)辦了一所綜合性文學藝術學!棒斞杆囆g文學院”。這年冬天,冼星海攜新婚妻子錢韻玲來到延安,就任魯藝音樂系主任一職。
在延安教學、指揮歌詠、參加生產(chǎn)勞動之外,冼星海這位受西洋音樂教育熏陶的音樂家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中國新音樂的創(chuàng)作中。
在延安,除了滿足四面八方不斷找他譜曲的需求,冼星海開始著手自己宏大的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計劃,剛到延安時他開始動手寫一部大型交響樂《民族解放交響樂》,另外他還計劃用音樂來講述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故事。
距離延安以東大約100公里左右的黃河對岸,光未然率領演劇三隊轉(zhuǎn)戰(zhàn)山西二戰(zhàn)區(qū),沿途目睹八路軍游擊兵團、野戰(zhàn)兵團、抗日決死隊在黃河以東、以北,在萬山叢中,在青紗帳里,從四面八方卷起了復仇的巨浪,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兒女正在為保衛(wèi)黃河,保衛(wèi)祖國而戰(zhàn)。
在一次行軍中,光未然墜馬折臂,經(jīng)請示黨中央,決定立即就近送延安醫(yī)治,演劇三隊全體隊員一同前往休整。
在延安臥床養(yǎng)病期間,冼星海前往探望和光未然暢談,兩人希望再次合作,而此時詩人胸中正激蕩著黃河怒濤,僅僅五天時間,長達400多行《黃河大合唱》煌煌巨篇歌詞從25歲詩人的筆端流淌問世!
光未然創(chuàng)作的這首歌詞長詩原名《黃河吟》,詩人按照八個樂章展開了一幅壯闊的幻想和現(xiàn)實的圖畫,并為它們設計了大合唱的布局。
延安的冬夜,三隊隊員為光未然的新作品舉行了一場詩歌朗誦會,冼星海也被邀請來參加。正是在這次朗誦會上詩人和作曲家產(chǎn)生了激情碰撞。
六天時間里,作曲家為《黃河大合唱》插上了音樂的翅膀!
冼星海說,我要寫一部代表我們中華民族偉大英雄氣魄的合唱,我采用“大合唱”cantata的形式,這將是中國第一部新形式的大合唱,我要用民族的特色,新的技巧來寫。
2019年5月23日延安寶塔山下舉行的《黃河大合唱》演出,邀請了多位老人,他們的父輩大都參加了當年《黃河大合唱》在延安的首演。
這是《黃河大合唱》首演前樂隊和部分合唱隊員排練后拍攝的一張照片。演劇三隊的隊員隨同負傷的光未然來延安休整,很快又將奔赴前線,他們打算用剛剛誕生的《黃河大合唱》演出來告別延安。從3月31號,冼星海完成八首作品的譜曲,到最后4月13日的首演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
1939年4月13日, 《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一個月后,為紀念魯藝成立一周年,冼星海親自指揮魯藝師生演出《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在延安一經(jīng)誕生,迅速傳遍中國,它是一部將中國民族音樂和西洋作曲技法完美結(jié)合的宏大民族音樂史詩,它用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寫出了中華民族的氣魄,向侵略者發(fā)出怒吼,向全中國全世界發(fā)出了中國共產(chǎn)黨堅定領導中國人民保家衛(wèi)國的吶喊。八十年來,作為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象征,《黃河大合唱》被世代傳唱。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