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千年古塤在他們手中“復活”
各種形狀的塤
每次演出,趙亮都很投入。
“中國古塤第一人”趙良山(資料圖片)
趙亮教授孩子陶笛吹奏。
兒時的趙亮經常跟著父親出去表演。(資料圖片)
“塤是一種古老的吹奏樂器,常見的陶笛實屬塤的一種,可稱作哨塤。”
在趙亮所有的語境里,具有7000年歷史的古塤——這種形似雞蛋,音色古樸優(yōu)雅而又哀怨的“最土樂器”,已然嵌入他的生命里。
趙亮是“中國古塤第一人”趙良山之子,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塤項目代表性傳人、中國陶笛藝術委員會副會長、福建省陶塤陶笛專業(yè)委員會會長。歷經蕭條直至失傳的千年陶土樂器古塤,在趙良山、趙亮父子的手中“復活”——趙良山恢復重建古塤演奏技藝,將絕響已久的塤搬上當代藝術舞臺,成為“中國古塤第一人”;趙亮接過父親的“遺缽”,通過創(chuàng)新融合讓古塤奏出新韻,發(fā)揚光大。
去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期間,趙亮曾為金磚國家領導人夫人團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即興吹奏經改編的山東民謠《沂蒙山小調》,讓哨塤(陶笛)這一“樂器精靈”在世人面前大放異彩。如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通過努力讓更多的人認識塤,了解塤文化,讓這一古老文化不再瀕危”。
三代努力 千年絕響終“復鳴”
趙亮出生于音樂世家,他的父親趙良山于1983年以一曲《哀郢》將絕響已久的塤搬上北京的舞臺,在業(yè)內引起轟動,此后從未間斷對塤的研究,對塤的復鳴和進一步推廣使用作出了重要貢獻,被業(yè)內外譽為“中國古塤第一人”。
塤被譽為“音樂史上最古遠的文明”,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距今約有7000年歷史,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綿綿不絕,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品質,被古人形容為“立秋之音”。然而,我國這一具有數千年歷史的古老樂器,一度歷經蕭條直至失傳。
上世紀70年代,天津音樂學院的管樂演奏家陳重教授開始了對古塤演奏技藝的恢復重建及探索工作,后因年歲已高,便將古塤的革制與復鳴工作托付給了他的學生——在湖北省歌舞團擔任演奏員的趙良山。陳重給趙良山寄來了一枚宜興燒制的塤,囑咐他讓“千年絕響”重見天日。
歷時5個多月,制作了幾百個木質塤之后,趙良山終于擁有了兩個音量大、音域關系準確的塤,同時研究出了更科學合理的塤指法,還能表現出各種復雜音效,在繼承塤樂“立秋之音”本質特色外大大增強了其藝術表現力。古塤復鳴的首部作品《哀郢》,是他與作曲家龔國富配合創(chuàng)作完成的。這首三分鐘十秒的塤曲,用古塤深沉和哀婉的情懷將屈原自投汨羅江時的悲痛之情表現得十分真切!敖^響”雖然復鳴了,但在當時眾人還沒有認識到它的價值意義,無法獲得展示機會。
在陳重教授的引領下,趙良山開始了對塤的全面改制與創(chuàng)新,從制作、改革、譜曲、演奏到向世人證明塤的藝術價值,為了塤傾注了全部的心血、熱情、情感與才智。1983年,他終于不負老師重托,將絕響已久的塤搬上當代藝術舞臺。
1983年,湖北省歌舞團用古樂隊上演的《編鐘樂舞》在北京天橋劇場上演,其間趙良山用塤演奏了《哀郢》,這僅一分鐘的演奏震動了中國樂壇。《哀郢》也成為掀開古塤藝術在新時代發(fā)展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1986年,趙良山作為人才被引進到廈門大學音樂系任教。在閩南生活了20多年,趙良山的古塤藝術得到繼續(xù)發(fā)展。教學育人,登臺獻藝,他不僅把塤這件古老的樂器播揚海內外,登上神圣殿堂,還讓塤本土化,將塤加入到南音的演奏當中去……2011年,鑒于趙良山先生對古塤藝術所作的杰出貢獻,中國民族管弦樂協(xié)會授予他“終身成就獎”,這是中國民族音樂事業(yè)的最高獎。
子承父業(yè) “立秋之音”煥新生
趙亮自幼跟父親學藝,不僅會演奏,還會制塤,很小就學著用泥巴捏塤。電影《良家婦女》和電視劇《大明宮詞》中的塤樂,就是用他和父親親手做的塤演奏的。
后來,趙亮以優(yōu)異成績考上了廈門大學音樂系。雖然報考的是竹笛的民族管樂器方向,但他一直沒有放下對塤的學習。2002年,趙亮研究生畢業(yè)留校任教于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子承父業(yè)接棒傳播塤文化。在此期間,父子倆經常參加廈門市的各類文藝演出及教學、學術講座等活動,在閩南地區(qū)推動著塤及相關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2006年,趙氏父子將古塤的演奏藝術推向了世界級藝術舞臺——維也納金色大廳。2009年,古塤申報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獲得成功,父子倆同時成為本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并于2010年成立了古塤演奏技藝傳習中心,面向社會進行塤及相關樂器的教學與傳播。
2011年,父親的突然離世,讓趙亮領會到父親不凡的藝術心路,更意識到傳承的使命和責任,立志將這一古老文化傳承下去,使其煥發(fā)新的生命力。
受到臺灣地區(qū)陶笛興盛發(fā)展的啟發(fā),趙亮關于傳承發(fā)展塤的思路和熱情愈加鮮明!疤盏堰@一名字最先從臺灣傳出,其為塤的一種,亦可稱為哨塤,因攜帶方便、音色獨特,在臺灣、廈門等地風靡起來。學習吹奏陶笛可以為吹奏古塤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這樣的認識下,為了更好地推廣普及古塤藝術,趙亮將陶笛定為傳承塤文化的先導樂器,在廈門大學首創(chuàng)陶笛全校選修課,并成立了全國第一個陶塤陶笛社團陶韻社。2016年,廈門大學首開陶塤陶笛專業(yè),趙亮也成為中國首位高校塤(含陶笛)專業(yè)教師。
趙亮說,陶笛對年輕人有一種吸引力,既有中國傳統(tǒng)塤的特色在里面,也有中國的文化在里面。而他的學生沒有限定于音樂專業(yè)的學生,英語系、物理系、財會系等專業(yè)都可參與選修。
經過多年的推廣和努力,陶笛這一源自塤的精巧樂器在廈門家喻戶曉,接觸的人越來越多,再加上近些年來一些古裝影視劇中塤的元素越來越常見,這些都帶動了更多人對塤的認知和興趣,加速了塤的文化發(fā)展。2017年,古塤成功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創(chuàng)新融合 最土樂器奏新韻
早在1996年,趙亮就做了一個勇敢的嘗試——出版古塤樂專輯《請到我的花園來》。在全新的編曲、演繹下,古塤不僅還原了遠古的千年之音,還能與西方爵士現代音樂相融合,演奏出具有現代感的音樂作品。
在閩南開展對塤的傳承與傳播工作時,趙亮也從當地的音樂戲曲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與塤同樣作為古代宮廷樂的南音古風悠長,樂曲中滿溢悲憫的情懷,與塤的特質十分吻合。他經常參與南音的演出,將塤的古樸和南音的典雅相融合。來自中原大地的古塤融入獨特的閩南文化,奏出了新的韻味。
近年來,趙亮積極開展傳承活動,除了在高校任教外他還在中小學開辦公益興趣班、進社區(qū)開展公益演奏講座等活動,通過陶笛教學積極培養(yǎng)新一代傳人。他說,廈門與臺灣一水相隔,是大陸最早發(fā)展陶笛的城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陶笛是兩岸音樂文化交流最好的橋梁,伴隨著海峽兩岸陶塤陶笛藝術節(jié)等活動的開展、兩岸陶笛文化交流會的成立,越來越多的兩岸青年同胞通過一同吹奏陶笛相互認識,也認識了塤與陶笛的淵源關系,同時參與到了共同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行動中來。
“通過陶笛來帶動塤的文化傳承是一種發(fā)展性的傳承、開放的傳承。他們的交融能夠更好地讓兩岸愛樂同胞珍視中華傳統(tǒng)文化根脈。樂器名稱的爭論或學術上的探討,無形當中都會把中國傳統(tǒng)古塤的藝術魅力和潛在的文化價值給爭辯出來,讓更多人知道它!壁w亮說,越來越多的兩岸音樂愛好者在學習和傳播陶笛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理念,讓這一傳統(tǒng)、古樸的“最土樂器”重新煥發(fā)生命,“希望在未來不久,很多人會因為自己會演奏陶塤、陶笛而感到自豪”。
雖然在傳承道路上,趙亮也曾遇到各種困難,但他相信只要讓更多的年輕人學會吹奏,就能加深人們對陶土樂器的認同度,從而化解偏見,發(fā)展性的傳承就會慢慢走向一種良性循環(huán)。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