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啟蒙教育如何激發(fā)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精神教育 精神教育主要是指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育,在清朝末年的背景下,以音樂為載體的精神教育不僅指通過音樂來影響人的思想精神,更主要的是愛國精神、道德精神和民族精神,以達到開啟民智、培養(yǎng)新民的目的。 首先,精神教育是通過音樂來影響人的思想精神,或者是由欣賞音樂時達到一個極佳的精神體驗。如李寶嘉曾提到:“故欲握人情之中樞,使歸教育之范圍,舍音樂不為功……特于音樂學極力研究,并拔其曲譜之粹而無漢文歌詞者,綴而補之,以謀整理中國國民之情,定精神教育之基礎!
陳鴻年在其《東游日記》中有音樂與精神教育的詳細而生動的描述:“至橫濱大同學校觀學校演藝……開演,風琴、洋琴、軍樂、唱歌……均有可觀。最后演《班定遠平西域》新戲,尤足激發(fā)吾國尚武精神。演至未出,歡迎凱旋,以軍歌軍樂和之,其聲悲壯,令人慷慨激昂,泣數行下,華人莫不拍掌,呼中國萬歲,不愧精神教育。 其次,精神教育就是通過音樂來啟發(fā)國民的愛國精神和民族精神,以達到開啟民智、培養(yǎng)新民的目的。梁啟超在將音樂定性為精神教育時曾說過:“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此稍有識者所能知也。
日本的鈴木米次郎在、《中學唱歌集》的敘言中也有關于音樂精神教育的一段話,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理解精神教育的內涵:“夫音樂一科,與各種教育相輔而行者也。小學時代,學生之腦力幼稚,故各種科學精神之教育,必附麗于形質;至中學,則智識漸完,優(yōu)美之思想,完全之人格,必于此時期養(yǎng)成之。音樂之道,何獨不然。是編修辭、選曲,多以精神教育為主,其喚起倫理之觀念,政治之思想,振武之精神諸作,皆能令歌者奮然興起!庇缮峡梢钥闯,精神教育有著豐富的內涵,精神教育就是以音樂為催化劑,發(fā)揮音樂教育的啟蒙作用,以圖能夠實現開啟民智、培養(yǎng)新民的目的。
王國維第一次提出“美育”一詞,他在其《論教育之宗旨》中不僅提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發(fā)達,已達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還強調美育有其自身的獨立價值,更充分肯定了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在學校教育乃至社會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繼《論教育之宗旨》之后,王國維又發(fā)表了《孔子之美育主義》、《霍恩氏之美育說》、《論小學唱歌科之材料》三篇文章,同樣指出了美育的重要性,同時強調了音樂教育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1907年,王國維發(fā)表了《論小學唱歌科之材料》,這篇文章集中體現了他的音樂教育的思想。
他指出,音樂教育要將自身的美育功能作為主旨,而不是作為德育的依附和工具,也體現了他主張美育獨立性的思想。王國維在本文中,將小學開設唱歌科的目的分為這樣幾個方面:“一調和其感情,二陶冶其意志,三練習聰明官及發(fā)生器是也。一與三為唱歌科自己之事業(yè),而二則為修身科與唱歌科公共之事業(yè)。故唱歌科之目的,自以前者為重。即就后者言之,則唱歌科之補助修身科,亦在形式而不在內容(歌詞)。雖有聲無詞之音樂,自有陶冶品性,使之高尚和平之力。
值得注意的是,王國維把音樂教育的內容分為兩個環(huán)節(jié):其一是訓練兒童的聽力及發(fā)聲,使他們能夠唱出更動聽的歌聲;其二是通過感受音樂的美妙,培養(yǎng)他們高尚、純潔的意志品格。顯而易見,只有做好了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才能做到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王國維把美育價值作為音樂教育的獨特價值。這種價值在于,唱歌科不僅是一門科目或一種知識,它更擔負著培養(yǎng)具有高尚情感、獨立自主精神的新一代國民的重任。
國民性常指一個國家民眾的整體精神風貌,及其深層次的民族性格,那么清末的國民性是什么情況呢?劍虹曾在1906年這樣描述中國:“保守數千年之舊習,愈趨愈下,不思振作”,“國民心理之大缺點,莫感情若也。內之見同胞之痛苦不知恤,外之受強鄰之欺侮不知恥!盵1](p220)梁啟超給康有為的一封信中也提到:“中國數千年之腐敗,其禍極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隸性來。不除此性,中國萬不能立于世界萬國之間。而自由云云,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箝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藥,萬不能愈此病。”
由上述可以看出,清末的國民性在很大程度上有麻木不仁與惰性,“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大概是最常聽到的描述。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一些開明的仁人志士想要改造國民性的急切心理。那么清末是用什么來改造這種國民性呢?在音樂啟蒙思潮的背景下,音樂與國民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已被這一時期的仁人志士認可,同樣,學堂樂歌作為這一思潮的產物,也被賦予了改善國民性的重任。清末時期,樂歌一直被認為是塑造新國民性的重要手段,正因為如此,有人提出對于死氣沉沉的國民性,只有用樂歌才能改變。也有人指出音樂教育應放棄學堂,速設唱歌一科。
可見音樂教育在塑造新的國民性時所具有的巨大作用。曾志忞是學堂樂歌方面一位非常有名的音樂理論家,他對音樂在塑造新的國民性方面也有很深刻的認識。他說:“然則音樂有利于國也何如?曰:音樂之于學校改良兒童性質尚小,音樂之于社會改良一般人民性質更大!庇纱丝梢钥闯,在國弱民頹的社會背景下,音樂啟蒙教育能夠刺激國民的靈魂,使國民擺脫頹廢、麻木的精神面貌,從而塑造新的國民性。 綜上所述,清末音樂啟蒙教育,是以音樂教育為方途徑,音樂的精神刺激為手段,通過音樂這個載體以改良社會新思想和新內容、塑造新民、喚醒民眾的愛國精神與民族精神,最終實現啟發(fā)民智、救亡圖存的目標。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