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堅教授為中國樂派名家講壇(第三十二期)作“中國鋼琴家與中國鋼琴教育”講座
2017年12月27日,由中國音樂學院主辦,中國樂派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及教務處共同承辦的“中國樂派名家講壇(第三十二期)”在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歌劇廳舉行。著名鋼琴家、指揮家李堅教授為國音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中國鋼琴家與中國鋼琴教育”的講座。李堅教授以幽默風趣的語言,講述了對中國鋼琴事業(yè)未來發(fā)展方向以及中國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現狀的看法,通過精彩的現場演示,詮釋了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獨特風格,并表達了對中國鋼琴音樂未來發(fā)展的希望。
講座由中國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張維主持。張維簡要介紹了李堅教授的藝術經歷及其所獲得的藝術獎項,并對他接受邀請前來講座表示感謝。
李堅教授首先現場演奏了《夕陽簫鼓》和《水中倒影》兩首名曲,并說明之所以選擇這兩首作品,是因為他認為中國鋼琴事業(yè)要更好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出大量本民族的優(yōu)秀鋼琴音樂作品才是當前要務。中國鋼琴家最適合演奏的、最能自然抒發(fā)情感的,就是本民族的作品。這并不是出于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因為中國音樂流淌于中華民族兒女的血液里,是最能表達中華民族思想情感的介質之一。德彪西的音樂作品里運用了大量五聲性和聲,將其與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對比時,能夠體會到諸多相似性。德彪西將五聲音階運用的如此精湛,非常值得我們思考。
談到中國鋼琴事業(yè)發(fā)展現狀,李堅教授說,中國鋼琴事業(yè)萌芽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起步較晚,但演奏水平進步神速。目前,中國在鋼琴演奏技巧方面的高度世界公認。然而,在表達音樂內涵方面,尤其是在表達本民族風格、“味道”方面,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他強調,出現這樣情況的原因有兩點:一是缺乏一定數量和知名度的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二是在鋼琴教學過程中對中國作品重視程度不夠。中國鋼琴事業(yè)起步晚,為人熟知的具有國際知名度的作品不多,且在數量上與西方的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難以相比。此外,有些現代中國鋼琴作品為追求標新立異,欠缺表達中國音樂風格的內涵,難以成為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同時,中國鋼琴作品在專業(yè)教學中所占的比例和受重視程度也亟待改善。
在互動環(huán)節(jié)中,針對我校鋼琴系教師提出的應該如何引起大家對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重視,以及如何提升中國鋼琴作品的國際地位等問題,李堅教授談到,中國作曲家要有時間和精力創(chuàng)作,同時也鼓勵其他專業(yè)人士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要到民眾中去發(fā)掘中國民間音樂,創(chuàng)作具有人民性的作品;中國鋼琴家需要了解中國歷史文化,體會中國音樂中的歷史積淀與內涵,掌握對不同形式的中國音樂的理解,把握風格多樣的中國音樂作品的表達;中國鋼琴家的心態(tài)不需過于自卑亦不能過于自滿,不需盲目崇拜,也不能盲目自大。
最后,李堅教授表達了他對音樂從業(yè)者的期許——學音樂是在跟靈魂打交道,戒驕戒躁,應懷著一顆沉靜的心對待音樂事業(yè)。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