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9日、20日,第四屆全國樂器學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從事樂器學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會議由中國音樂學院主辦,音樂科技系主任韓寶強主持。
探討學科建設
研討會上,與會人員深入探討樂器學學科建設及樂器文化。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應有勤認為,樂器學在學科建設中涉及樂器聲學、樂器分類學和樂器史學等三門重要學科,與樂器構造及聲學、樂器的制作、傳統(tǒng)工藝等密切相關。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饒文心教授依據(jù)世界十大樂器生態(tài)文化圈劃分,并以弦鳴樂器、氣鳴樂器、體鳴樂器、膜鳴樂器四大類別羅列出原文注音和中文譯名,以獲得對世界民族樂器生態(tài)譜系分布的清晰認識和一種比較的視角;開設樂器學課程的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劉勇指出,應當結合學生對樂器學某一學科領域的優(yōu)勢,充分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從而實現(xiàn)“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境界;中國音樂學院博士后張有川和中國音樂學院教授付曉東結合“民族管弦樂配器音響學”這一學科,從樂器聲學的角度對音響中的諧音、噪聲以及能量分布進行分析,提煉出各樂器音響的特征性因素,以期為民族管弦樂的和聲與配器提供建議與思路;韓寶強針對我國音樂領域的專家學者在非漢族樂器的命名上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探討,分析產(chǎn)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并給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
聚焦樂器熱點
研討會為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平臺。劉子婕等在研討會上發(fā)言,闡述自己的研究課題。劉子婕從影響蘆笙笛筒音音高的因素入手,通過改變這些因素所得的基音和第二諧音的頻率與原蘆笙笛的基音和第二諧音的頻率進行比較,她發(fā)現(xiàn),簧片是影響蘆笙笛筒音音高的根本因素,削薄簧片固定端,讓簧片不能充分震動,從而使蘆笙笛音高有最大幅度的下降;胡驍陽介紹了北京市基督教會朝陽堂的空間聲學環(huán)境和該堂管風琴的音響特性,對部分音管的音色進行采樣,與樂蘭(ROLAND)牌C-380型電子管風琴的對應音色進行了音響特性對比;史鐘巍通過運用GMAS、Sonic Visualiser兩個軟件對440Hz正弦波進行傅里葉分析,以發(fā)現(xiàn)其誤差大小、誤差的分布與規(guī)律,從而對當前音高與頻譜分析的技術進行評測與建議;王博提出,有一些保存不完整、有殘缺、不能正常發(fā)音的古樂器,如何讓它們重新發(fā)聲,并對其音響特性進行分析與研究,是古樂器研究應該關注的;靜恩濤比較了傳統(tǒng)羌笛與改良羌笛形制、音響等方面的不同,他說,改良羌笛音孔由原來的6孔,增加到8-10孔,并把傳統(tǒng)的逆簧改成順簧,且可以對音高進行微調,使得羌笛音域有所增加,可以演奏更多技巧,如花舌、碎音、啃音等。
此外,與會專家對各自關心的樂器熱點發(fā)表意見。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張伯瑜結合《中國古琴精粹》的出版,談了古琴所具有的多重意義和制作者的追求,以解釋古琴制作中的人性特征;武漢音樂學院教授谷杰對漢魏賦中有關琴材梧桐的產(chǎn)地、琴的天然稟賦、琴德與修身等內(nèi)容加以解析,管窺漢魏琴賦中古琴的自然與人文生態(tài);南京藝術學院博士生劉文榮就圖像樂器學研究的相關問題進行了闡釋;南京藝術學院博士后楊琛匯報了對哏德全家鄉(xiāng)——云南德宏州梁河縣勐養(yǎng)鎮(zhèn)幫蓋村藝人哏從國和梁河縣文化館青年葫蘆絲演奏家倪開宏的考察咨詢,對當?shù)睾J絲的選材、制作工藝與調音方式的初步考察成果等。 盧旸 音樂周報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