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風情》是以西方管弦樂為載體,以向西方聽眾介紹中國民歌并向下一代傳承民族文化為初衷的一組管弦樂曲。劉力前先生曾在《人民音樂》撰文,生趣盎然地分別以《詩經》詩句中的“木瓜”和“瓊琚”,比擬西方經典音樂和《炎黃風情》:西方大師的經典,我們享用了幾十年了,理應有所回報!巴段乙阅竟希瑘笾原傝ⅰ,我們的回報是拿得出手的。不信,你聽聽《炎黃風情》。
這里“西方大師的經典”,指的是歐洲交響音樂經典。交響音樂,是用歐洲管弦樂隊演奏的各種形式和體裁的器樂音樂的通稱,是伴隨歐洲工業(yè)革命和文藝復興產生和發(fā)展的現代西方文明的精華。經過歷代藝術家的偉大創(chuàng)造,它成為了西方音樂中表現力最豐富,適應性最廣泛的音樂藝術形式。在同各民族獨特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中,又產生了一大批反映不同民族社會生活,表現不同民族心理素質的風格多樣的交響音樂作品,成為世界上許多民族主流文化的組成部分。
但是,歐洲專業(yè)音樂是從宗教音樂發(fā)端而以和聲為基礎的,由于音樂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在旋律、音色、節(jié)奏等方面的發(fā)展大大地受到了限制,而這些方面,特別是旋律方面,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則有著西方專業(yè)音樂難以望其項背的獨特神韻和豐富積淀。這些未被現代文明異化的,古老而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燦爛音樂遺產,向我們展示了無比廣闊的藝術創(chuàng)造的天地。
將西方管弦樂在多聲部結構方面的優(yōu)勢同中國音樂在旋律方面的優(yōu)勢相結合,由此連接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空間差,連接古代與現代不同時代審美需求的時間差,使中國傳統(tǒng)音樂打開同西方文化隔絕,同現實生活隔絕的封閉狀態(tài),從而在去粗取精、消化融會和新陳代謝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生命,取得開放性發(fā)展。這就是《炎黃風情》的藝術宗旨。隨著亞洲崛起和中國的改革開放,東西方在物質文明方面的差別急劇縮小。同時,西方文化由高度生產力而形成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隨經濟發(fā)展而日漸復興的東方文化的猛烈沖擊,中國古老的精神文明正醞釀著浴火重生。
這時,中國同西方的文化交流不再僅是單向從西方吸取。中國需要世界文化,需要“洋為中用”,世界也需要中國文化,需要“中為洋用”。然而,在這個時候,我們卻發(fā)現,盡管我們的交響音樂創(chuàng)作,在技術上已經從簡單的結構方式跨入了最復雜的序列體系,但我們卻未曾系統(tǒng)地把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精華通過交響音樂的形式,深入淺出地介紹給當今聽眾并跨入到世界樂壇。這本是繼承和發(fā)展民族音樂傳統(tǒng)的基礎工作,但一方面由于歷史上內外戰(zhàn)爭、政治運動和各種思潮的影響而被耽擱,一方面也由于在此時之前,思想、藝術各個方面的條件尚未成熟。
在這樣的背景下,《炎黃風情》應運而生。這部由《燕趙故事》、《云嶺素描》、《黃土悲歡》、《巴蜀山歌》、《江南雨絲》和《太行春秋》六個組曲共24首樂曲組成的音樂作品,獲得了世界各地炎黃子孫的深刻共鳴,同時引起了西方樂壇的廣泛關注,實現了東西方之間的跨文化傳播。倫敦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費城交響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美國國家交響樂團、芬蘭西貝柳斯交響樂團等世界著名樂團,柏林愛樂廳、維也納金色大廳、紐約林肯文化中心、華盛頓肯尼迪文化中心等世界著名音樂廳,都曾奏響這些以西方音樂形式演繹中國傳統(tǒng)民歌的管弦樂曲。DECCA(迪卡)、飛利浦、DG(德意志留聲機公司)、荷蘭“音樂頻道”等世界著名唱片公司,先后錄制發(fā)行了《炎黃風情》選曲或改編曲的唱片。
參加過《炎黃風情》首演的音樂學家靳學東,對《炎黃風情》的創(chuàng)作初衷有深切的了解。他說:“鮑元愷的《炎黃風情》與以往的以民歌為素材的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動機上不盡相同。后者更著眼于"請進來",即為外來的交響樂作民族化的探索。而前者更立意于"走出去",即以交響音樂這一形式為橋梁,把中國音樂推向世界。確切地說,《炎黃風情》不是一部以民歌為素材的作品,而是一部以展示漢族民歌為目的的作品。這種創(chuàng)作動機的微妙變化,是中國音樂家在求索和反思中對自己民族音樂價值的重新確認,是鮑元愷在進行了各種創(chuàng)作實踐后"驀然回首"的產物。”
世界史上任何一次文化繁榮,都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藝術相互融合為基礎的。中國藝術家為重構自己民族的新音樂文化,在“洋為中用”的路上,已經苦苦探索了整整一個世紀。21世紀,該是我們沿著“中為洋用”的回程走向世界的時代了。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