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成人之美
——新教育第14屆年會主報告文摘
美國國家教育科學院在對1999-2000學年度與2009-2010學年度的藝術教育進行對比研究時,做過一個有5萬多本科畢業(yè)生參與的問卷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什么知識最有用?”回答的結果頗為耐人尋味。畢業(yè)1-5年的答案是“基本技能”,畢業(yè)6-10年的回答是“基本原理”,畢業(yè)11-15年的結論是“人際關系”,而畢業(yè)16年以上的則提出:“藝術最有用”。
這一調查,與其說是人們對自我成長經(jīng)驗的總結,不如說是這個時代對藝術教育越來越急促迫切的呼聲。那么,藝術教育在當代社會究竟具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呢?
一、對個體而言,藝術教育是生命早期發(fā)展的主要動力,是全面提升個體素質與能力的重要路徑。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藝術教育在個體生命的早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從發(fā)生學的角度看,兒童與藝術最近,每個兒童都擁有一顆藝術的心。兒童就是天生的藝術家。每個兒童都天生擁有著游戲的精神和藝術的心靈。游戲則是連接兒童與藝術的最佳通道。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幼時的游戲程度,直接決定其成長的質量。因為通過藝術的教育,能開發(fā)兒童的游戲和藝術本能,能使兒童感知到世界的多種形式,如線條、聲音、韻律等。正因為如此,一些有遠見的教育家主張,在7-14歲期間,藝術教育應該成為學校生活的主旋律。所以,沒有藝術和游戲陪伴的兒童,是孤獨不幸的;沒有藝術和游戲的童年,是黯淡無光的。如果一個孩子喪失了內心的藝術本能,人性意義上的“死神”就會降臨。
從人的個體成長的整個過程來看,藝術教育是全面提升個體素質與能力的主要路徑。
藝術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人的認知能力。人的認知能力是人首要的、基本的能力,也是形成其它能力的基礎。智識教育強調的是邏輯的、理性的認知能力,更多在開發(fā)人的左腦。藝術教育則側重于直覺的、感性的認知能力,更多在開發(fā)人的右腦。從腦科學角度來說,藝術,協(xié)調著人的左右腦,使兩者既保持相互的平衡,又在相互促進中得到提升和發(fā)展。
藝術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是人類能力系統(tǒng)的重要內容,也是考察一個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標志。因為藝術思維更側重于直覺,具有跳躍性、非線性,因此在任何類型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會起到畫龍點睛的關鍵作用。在這個意義上說,當“人轉向藝術時,就進入了創(chuàng)造活動的實驗室”?档聦Υ俗隽诉@樣的描述:“藝術是神圣的,它比科學更高深、更深刻。它揭示的真理超越了科學的范疇!边@句話從一個側面揭示了藝術創(chuàng)作具有原創(chuàng)性,是一個發(fā)明的過程,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藝術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審美能力。馬克思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yǎng)的人!彼囆g大師羅丹說,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而要培養(yǎng)美的眼睛,藝術教育就必不可少。因為藝術教育的目的指向之一是審美。審美是藝術教育價值的核心意蘊。
從美感的形成角度看,藝術教育對于喚醒與塑造兒童的美感具有重要的意義。每個兒童內心深處都有一種審美的潛能,只是它取決于是否能夠被浪漫地喚醒,又是否在相應的精確之后,能夠被綜合塑造為更高層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通過藝術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經(jīng)驗結構,形成足夠豐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溝通能力。因而,藝術教育也是對美感的喚醒。
藝術教育喚起人對審美的需要,培養(yǎng)人的審美趣味,形成人的審美觀念,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感受、欣賞、理解和創(chuàng)造,人會逐漸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一旦人成為審美的人之后,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按照美的樣式來改進自己的生活。
藝術教育有助于提升人的心理調適能力。隨著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人的心理普遍存在承受力小,調適能力差,凈化能力弱等問題。而藝術由于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與人的身心關系最為緊密,并在人的理性和感性沖突之間找到平衡,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質化、身體化”向“藝術化、審美化”轉變,因而具有心理療治功能的作用。這也是藝術教育所特有的精神救贖的功能。在日本等國家,用藝術治療心理疾病,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新型的治療技術。如通過繪畫療法,讓病人釋放并表達自己;通過音樂療法,讓病人發(fā)泄情緒;通過戲劇療法,讓病人借助于表演回歸自我等等,具有十分顯著的效果,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藝術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人的社會交往能力。藝術教育不僅讓人學會創(chuàng)造,也能夠讓人學會合作和交往。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會通過使用一系列視覺的、聽覺的、動覺的信號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和建議,對于溝通與表達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樣,參加藝術學科的集體學習過程,就是學習合作和交際能力得到提升的過程,而這些素質,對學生當下的和未來的生活都極為重要。
更重要的是,藝術教育有助于人的人格形成。兒童通過不同形式的藝術教育,逐漸形成初淺的平衡、空間、架構等意識,并會根據(jù)這些來形成和諧的性格,不斷滋養(yǎng)精神、涵育生命、圓善人性。藝術的學習過程,在培養(yǎng)記憶、觀察等能力的基礎上,一定伴隨著聚精會神、堅持不懈、有的放矢等,這些是形成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學習過程也是促使形成富有個性化的、獨特的、穩(wěn)定的、統(tǒng)整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和情緒模式的過程,無疑對人的當下生活,對今后的成長、發(fā)展,對塑造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二、對學校而言,藝術教育是碎裂學科的粘合劑,是倦怠時刻的興奮劑。
在學校生活中,藝術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它不僅對于其它學科的學習具有顯著的正相關,而且使學校生活張弛有度,充滿活力。
近年來,隨著腦神經(jīng)認知學科的發(fā)展,藝術教育的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發(fā)掘,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藝術是為長期教育服務的。如果只關注考試成績,而考試又只針對數(shù)學等知識體系的話,藝術會明顯地處于劣勢。“如果我們要求短時間就有結果,那藝術將無能為力。藝術發(fā)展的是那些需要長期積累才能發(fā)展完善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不過,優(yōu)勢一旦顯現(xiàn),將無所不及,從精細的運動技巧到創(chuàng)造能力,乃至情緒平衡能力的提高都將表露出來!
有科學研究顯示,在充分的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成績測驗之間,存在著穩(wěn)定的正相關關系。參加藝術活動的學齡期學生在口頭記憶測試上所獲得的分數(shù),要比班上那些沒有參加藝術活動的同學明顯高出許多。美國加州大學研究表明,“每周參加音樂活動三次的學生,在數(shù)學、閱讀、歷史、地理測試中的成績要比那些不參加活動的學生的成績平均高出40%。”
同時,藝術教育還會對其他諸多教育因素產(chǎn)生積極影響。根據(jù)美國學者EricJensen的研究:“藝術用非一般的方法來影響通常令教師感到棘手的學生,使得拖拉、曠課和輟學的現(xiàn)象減少了;藝術使學生之間的交往更加友好,爭吵和歧視減少了,冷嘲熱諷也減少了;藝術使環(huán)境變得充滿發(fā)現(xiàn),重新點燃那些已厭倦被灌輸知識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愛;藝術為各種水平的學生提供挑戰(zhàn),水平的跨度從發(fā)展遲緩到天資聰慧,所有學生都能夠自發(fā)地找到適合自己的水平;藝術讓學習者融入真實的世界中,戲劇、音樂、美術、舞蹈等文化產(chǎn)品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受眾;藝術使學生成為持之以恒的、自我管理的學習者,而不是一個只從高獎賞測驗中獲取事實性內容的知識儲藏庫;與社會經(jīng)濟地位高的學生相比,社會經(jīng)濟地位低的學生從藝術指導中獲得的知識和他們一樣多或更多。”
為什么藝術教育會有著這樣令人驚異的效果?我們認為這首先和藝術的“粘合”功能相關。藝術學科(教育,不應該是學科)不僅僅是機械枯燥生活的潤滑劑,更是被課表割裂的教育生活的粘合劑。從本質來看,教育本應是渾然一體的,但是由于知識的極速增長需要提高學習的效率,這才逐漸有了分科。這樣的分科本身就導致了教育整體上的碎裂。藝術教育的存在,把教育生活連綴為一個和諧的整體,讓學習生活變得更加輕松、美好,讓生命在高強度的學習過程中,并不顯得緊張與忙碌,而仍然擁有從容與優(yōu)雅。
這種粘合發(fā)生在一天、數(shù)天、每天的學習中。就像一天中的課間休息時,無論高歌一曲還是翩躚起舞,這既是藝術教育,也同時是一節(jié)課和另一節(jié)課之間的美妙聯(lián)結;就像在為期數(shù)天、數(shù)周的一個課程的學習中,在每一個課程的開頭與結尾,我們用藝術來呈現(xiàn)課程對生命的書寫,這也是一個課程和另一個課程之間的美妙聯(lián)結;而在所有的普通日子之間的一個個節(jié)假日,或者是根據(jù)學校、根據(jù)教室的需求創(chuàng)造的“自己的節(jié)日”,都會在擦亮一個節(jié)日的同時,照亮期間的普通日子,從而把一個日子和另一個日子有機聯(lián)結為一個教育的整體……
同時,精神上的高度興奮專注形成的高峰體驗,會讓人忽視身體的疲憊,但人畢竟不僅是精神的人,同時也是物質的人,在高強度的學習之后,人的肉體會疲憊,也就對學習自然產(chǎn)生倦怠。但是,因為藝術思維另一種思維,使用的主要是右腦,其他科目的學習更多使用左腦,所以,通過藝術教育不僅鍛煉了右腦,還讓左腦得到了充分的休憩,為新一輪的學習重新注入激情。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這里提及的藝術教育,不僅指藝術學科的教育,如美術、音樂等藝術科目,也泛指在其它學科中實施的藝術教育,比如數(shù)學、化學等學科,當教師在數(shù)學課上講述那些神奇的圖形結構,在化學課上展示那些美妙的分子組合,讓孩子以美術的方式進行描繪時,不僅能夠讓教學變得生動有趣,也會相應產(chǎn)生同類效果。
三、對家庭而言,藝術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詩意化,是道德教育的愉悅化。
家庭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無聲無息、全方位的教育,是整個教育最基礎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但是,家庭教育以日常生活為載體,活生生的現(xiàn)實既在累積著教育的廣度與力度,其瑣屑雜亂的一面也會不斷沖刷、消減著深度與高度。由于血緣的特殊關系,家庭教育往往容易劍走偏鋒,剛性有余而柔性不足。
在家庭中有意識地開展藝術教育,首先能夠讓日常生活變得詩意,讓教育變得柔軟,從而家庭成員的生命的存在,最終如同詩人荷爾德林贊頌的那樣:“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同時,如果說學校教育的重心往往放在知識的傳授上,那么,對道德人格的教育則是家庭教育的最大目標。藝術作為人類豐沛美好的情感和直觀可視智慧的結晶,能夠直接給心靈以震蕩和沖擊。通過藝術教育而開展道德人格教育,則會避免說教,更加靈動、愉悅。如此一來,藝術教育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優(yōu)勢與強項,回避家庭教育的劣勢與弱項,從而為教育搭建起一個更加美好而堅固的教育共同體。
四、對社會而言,藝術教育能夠彌合被不同標準切割的人群,提高全社會的內聚力和創(chuàng)新力。
在社會中,尤其是在城市化、全球化的后工業(y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空間上的距離越來越接近,但心理上的距離卻越來越遠。選擇越來越多的人們越來越被不同追求、不同職業(yè)、不同喜好,乃至不同收入等具象而微的標準切割,成為越來越孤立的個體。
美國學者艾伯利斯明確指出:“藝術教育有利于形成一個有內聚力的社會!彼囆g教育使人不僅僅了解藝術本身,而且更多認知和理解藝術背后的社會文化、精神和價值,如此附著于藝術之上的文化、精神、價值更易于得到生動的傳播與廣泛的認可,必然會促使人們產(chǎn)生共同的社會文化和精神,價值和話語,從而形成強大的社會內聚力。我們可能都有一種共同的感受:每當雄壯悲愴的國歌響起,我們總是熱血沸騰,深深地被其中的愛國主義情懷所震撼。如果全體公民都了解自己的藝術文化,這個社會就會更加容易形成共識,公民的文化素質以及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就會提高,社會內聚力就越強。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藝術教育還具有提升國民素養(yǎng)、構建和諧社會、筑造精神家園的作用。
一般而言,藝術永遠是以創(chuàng)新者、弄潮兒的形象,站立在每一個時代的前沿。通過藝術教育,我們可以了解社會的文化思潮,緊跟時代的步伐,借助于藝術思維的方式和藝術作品特有的闡釋范式,沖擊陳腐老舊的社會觀念,在更深遠的層面上綜合把握事物的本質,從而更新觀念,革新思想,用新的眼光和新的方式,重新發(fā)現(xiàn)并改造世界,推動社會進步。
以曾經(jīng)熱播的電視劇《士兵突擊》為例,一個軍旅題材的電視作品,本來只會吸引一部分觀眾的注意。但是,因為這個作品凝練地呈現(xiàn)出了一種“不拋棄,不放棄”的團隊精神,一種自強不息的個人精神,而成為一時間的社會熱點,被廣泛傳播。我們的教育如果能夠通過這樣的藝術作品而開展,就能夠讓這種精神在全社會得到更深入、更持久、更徹底的弘揚。
五、對民族而言,藝術教育是傳續(xù)民族精神的瑰寶,是積淀民族文化的法寶。
藝術和藝術教育天生與民族和民族文化血脈相連、水乳交融。藝術和藝術教育,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提升著一個民族的審美品味,鍛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之魂。
通過藝術教育,受眾的藝術品味得到提高,督促也激勵著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作品;創(chuàng)作者凝聚個體的精神呈現(xiàn)時代的思考,所創(chuàng)造出更好的藝術品,則影響著人們,提升著人們的藝術品味;二者結合,共同接受著時間的淘洗,一個民族就在這樣的不斷繼承、不斷超越中,讓自身不斷革新,戮力創(chuàng)造。
我們強調,在藝術教育上,要堅持多樣化與民族化。這看似矛盾的表述,恰恰是一個硬幣不可分割的兩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比如我國的國粹藝術昆曲與京劇,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藝術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這一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教育,使學生通過唱做念打、生旦凈末丑等形式,充分體味這些藝術背后的歷史、文化,從而提升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鑒賞能力。藝術教育正是這樣無形而又深刻地塑造出中國人的精神與靈魂,決定了中國式的生活態(tài)度和審美方式,既在孩子心中播下中國藝術的種子,也讓孩子因此成為一個“中國人”,從而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世界人”。
六、對人類而言,藝術教育能夠幫助我們形成看待世界的第三只眼,交給我們開啟世界的另外一把鑰匙。
真、善、美,如同三盞燈,照耀著人類前行!罢妗笔侵缚茖W和真理等必然性的知識,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善”是指道德和宗教信仰等應然性的范疇,解決“怎么做”的問題;“美”是指藝術、人文、情感和審美等或然性的領域,解決“如何是”的問題。
說,“真”是世界的第一極,“善”是第二極,那么,“美”則是世界的第三極。如果說,科學是用共同的語言揭示不同的世界,道德和宗教是用共同的語言揭示共同的世界,那么,藝術則是不同的語言揭示不同的人性世界。對真善美的追尋,不僅是全人類用以實現(xiàn)自我的方式,而且,以科學求真、以宗教求善、以藝術求美,是全人類在發(fā)展中總結出的追尋真善美的有效方式。
在這個意義上說,藝術是人類看待世界的第三只眼。人們一旦學會了用藝術的眼睛去看待世界,也就會自然而然地用這只眼睛省察日常生活、反觀自我成長,從而在心靈上發(fā)現(xiàn)自我,在精神上獲得豐盈,在生命上感受意義,在人生中活得從容。
藝術是開啟世界的另外一把鑰匙,這是藝術的另一個重大價值。這把鑰匙,我們可以稱作藝術思維。
隨著科學日新月異的發(fā)展,人類對萬物的理解越來越清晰,一個人在童年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這些知識基本都是有序的、精確的、線性的,從邏輯上是有因有果,從時間上是有始有終。通過對這些知識學習,兒童逐漸理性地把握了這個世界,兒童的思維也逐漸因此訓練為理性的思維。
但是,世界是立體的,是多維的;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僅僅依靠科學和道德宗教,無法對世界產(chǎn)生全面認知。如果說科學是外求,是以各種工具去辨析萬物,藝術則顯然是內求,是以自身直覺去感應世界,以自身經(jīng)驗去把握世界。馬克思曾把人類對世界的把握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物質掌握,一種是精神掌握。前者是指生產(chǎn)勞動實踐;后者是指藝術等實踐。這種精神掌握方式不同于物質掌握方式,它不是通過構建科學的知識體系來認知世界,而是訴諸人的感性直觀能力來獲得對世界的把握;不是依靠必然的邏輯結構來把握世界,而是依賴感受力來(即形式美的眼睛和音樂感的耳朵)獲得對世界的認知。因而,在藝術思維的角度下,世界呈現(xiàn)給人的場景是可感的、豐富的、彈性的、張力的。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伴隨著理性思維的單向開發(fā),往往會有對藝術思維的抑制。畢加索曾經(jīng)發(fā)出這樣的感嘆:“我在很小的時候畫的就像是拉菲爾,可是我終其一生希望畫的就像是一個孩子!睘槭裁磿@樣?原因很簡單:藝術是藝術家情感磅礴噴涌的產(chǎn)物,是經(jīng)驗通過直覺井噴的產(chǎn)品。這種過程,對年齡越小的兒童,就越發(fā)是自然的生存狀態(tài),但對成人來說,卻是需要不斷突破束縛才能重返的狀態(tài)。
藝術思維尤如一座“渾沌”立交橋,它在萬事萬物之間建立起非理性的聯(lián)系,尤其是諸多能夠被深刻感知卻又無力名狀的事物,可以借由它,瞬間四通八達。古今中外許多杰出的科學家,往往也是頗具藝術修養(yǎng)的人士。比如愛因斯坦對音樂、文學的迷戀,早已成為膾炙人口的佳話,竺可楨、蘇步青、李四光、高士其、李政道等也都具備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難怪美國藝術學博士貝蒂·艾德華呼吁:“人人都應像藝術家一樣思考!”
毫無疑問,結合科學與藝術、內外兼?zhèn)涞囟吖餐l(fā)展,讓二者從兩極向中間并進,最終融合、平衡,才是最為理想的思維模式,才能更加完整地理解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因此特別強調,“藝術和科學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不可分割的!1987年,《科技日報》發(fā)表了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蘇步青等近30位我國著名科學家暢談文藝的文章,均表明他們的藝術生活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科學想象力。
總而言之,藝術教育在人的發(fā)展、社會進步的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柏拉圖甚至有這樣一個的觀點:藝術應成為教育的基礎?梢哉f,不重視德育,損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準;不重視智育,損害的是一代人的認知水平;不重視體育,損害的是一代人的身體健康;而不重視藝術教育,損害的則是一代人的心靈世界,損害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作者:陳東強)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