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huán)換氣技法已經存在了幾千年, 古埃及和古希臘吹奏奧洛斯的笛手,中國古代的喚吶、竹笛以及馬來西亞早期Scrunai管的演奏者也都采用這種技法。在國外, 20世紀50年代末, 捷克的長笛演奏家安托寧馬赫掌握了此項技法,能夠一口氣吹完巴赫的《阿列曼德舞曲》;70年代末澳大利亞長笛教師茲德尼克· 布魯德漢斯能夠運用這種技法熟練地演奏《野蜂飛舞》和帕格尼尼的《無窮動》,他能把旋律中幾千個音符全都不間斷地吹奏下來。
無獨有偶, 在1998年8月的北京國際單簧管音樂節(jié)上,國際單簧管協(xié)會主席斯普林博士和美國著名單簧管演奏家科勒也同樣運用這種技法演奏了《野蜂飛舞》雙吐和帕格尼尼的《無窮動》,著實讓我們吃驚。很難以置信,兩位大師能將循環(huán)呼吸法如此圓滑熟練地應用于單簧管演奏中, 而且音樂依然流暢、自然。
一、呼吸原理
管樂器演奏中的循環(huán)呼吸法是指管樂器演奏者通過在嘴部保持吹奏的同時用鼻子吸氣, 并以腮頰作為“儲氣箱” , 從而達到延長持續(xù)演奏時間的技術。這個過程有四個獨立的步驟:當演奏者余氣減少時, 面頰肌肉放松儲氣。當鼻子吸氣時,用面頰肌肉將腮部存氣推人樂器中保持呼吸。當足夠的空氣通過鼻子吸人肺部, 腮部余氣減少的同時, 被放松的上顎重新關閉, 恢復使用肺部的氣體。面頰重新恢復正?谛臀恢。從使用肺部氣體到腮部氣體并回到正常用氣的這個過程是使很多人難以掌握循環(huán)呼吸的重要原因。有很多方法可以傳授這種“感覺” 。循環(huán)呼吸必須每天都進行練習。此外,在樂器上不斷摸索這種感覺是很重要的。練習的確重要, 但是只注重練習而不注意去體會這種感受是不能達到目的的。
二、練習步驟的安排
第一步,放松面部肌肉, 在正常呼吸的同時將整個腮部向外延伸。嘗試去感受在呼吸時面頰外移的感覺。
第二步, 并在唇部放出一條小縫, 在鼻子正常呼吸的同時引導空氣從這個縫隙溢出。通過控制面頰肌肉,嘗試保持這個氣流3到5秒。
第三步,將一支吸管插人水中, 并用它重復第二步練習。應該用足夠的氣流使氣體在通過吸管吹出水泡。這個步驟應該不斷重復,直到整個過程感到比較自然。
第四步,當空氣被壓出腮幫的同時, 鼻子快速深吸氣。當面腮仍然放松時,開始通過嘴部出氣并清空肺部。盡量讓出氣氣流穩(wěn)定、均勻。
第五步,重復第四步, 但不要清空肺部。當肺部逐漸空虛時再次放松面頰,快速通過鼻子深吸氣。當少量空氣被吸人后, 關閉放松的上顆, 換回正常的肺部出氣。不斷重復,這是循環(huán)呼吸最主要的步驟。
僅將笛頭和連接管放入嘴中, 練習正常口型與放松面頰口型之間的轉換并盡可能保持期間音頻的穩(wěn)定。練習者將會注意到嘴角需要保持牢固,同時上唇區(qū)域需要給與支持力。只用笛頭和連接管在嘴中重復第四、五步。練習者很可能會在頭幾次嘗試中發(fā)出尖銳的聲音,也會注意到在從使用肺部空氣轉為使用腮部空氣的過程中會發(fā)出某種沖撞聲音, 這是正常的。此后的練習將幫助演奏者或多或少的控制、消除這種沖撞聲, 讓演奏發(fā)聲更加流暢,F在加上樂器的其它部分,盡快開始在整個單簧管上練習是很重要的。練習者沒有必要太在意很好的音色,現階段只要可以接受就行了。
需要記住的是這個技術要較長時間的不斷練習, 大多數演奏者在公開場合演奏前都需要經過數月的排練。
八角鼓,又稱單鼓。滿族、白族、漢族拍擊膜鳴樂器。因鼓身呈八角形而得名。流行于北京、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