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悶的文化人找到了更好的表達方式——明傳奇戲應運而生。嘉靖之后,北京成了傳奇戲發(fā)展的中心,南方的大量優(yōu)秀傳奇戲也在這里上演。
明傳奇戲在形式上比元雜劇更完備,包括眾多的地方聲腔。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是昆山腔和弋陽腔。昆山腔經(jīng)過嘉靖時期魏良輔的改革,創(chuàng)立了委婉細膩、流利悠遠的“水磨調(diào)”,講究字清、板正、腔純,將弦索、簫管、鼓板三類樂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規(guī)模完整的樂隊伴奏。曾經(jīng),一出《浣紗記》的演出,使昆山腔通過舞臺的光大流布,成為全國性劇種,這便是如今已成為世界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中國昆曲的雛聲。
萬歷年間,傳奇戲創(chuàng)作進入高潮,形式也更豐富,湯顯祖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劇作家。他的傳世之作有《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和《南柯記》,世稱“玉茗堂四夢”,其中以《牡丹亭》成就最高!赌档ねぁ穼懨卸披惸锏呐⒁蚯槎,又因情復生。其文辭之華美優(yōu)雅無出其右。在《牡丹亭》之前,中國最具影響的愛情題材戲劇作品是《西廂記》,而《牡丹亭》一問世,便令《西廂記》減色不少。《顧曲雜言》中有如此評說:“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薄赌档ねぁ分卸披惸锏倪@段經(jīng)典唱詞一直唱到今天。電影、越劇電視連續(xù)劇、芭蕾舞劇、小劇場青春話劇、作家白先勇親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北京皇家糧倉的“當家”戲廳堂版昆曲和目前尚未公映的內(nèi)地與香港合作拍攝的故事片版……多少年來,無論在王謝堂前還是尋常巷里,《牡丹亭》一路喧鬧著深受追捧,無論何種形式總能常演不衰。
明傳奇戲的繁榮一直延續(xù)到清朝,而傳奇戲在民間甚至宮廷的深受喜愛和其在聲腔、表演方面積累下的經(jīng)驗與逐漸形成的套路,直接影響了清末京劇的誕生和發(fā)展。
清京劇:皮黃聲腔徽漢始御手欽點國粹成
中國戲劇一路走到明朝滅亡、清朝立國,仍然沿襲著傳奇戲的舊制。彼時昆曲聲勢已成,但因其主唱南音而難以獨霸京師。擁有一國之都地位的北京,正在等待一種能成為國劇的藝術(shù)。
時間的指針指向1790年,北京演藝界的主旋律是為80歲的乾隆皇帝祝壽。史料記載當時的演出規(guī)模極之盛大,自西華門到西直門外高粱橋沿途十幾里路,每隔幾十步設一座戲臺。南腔北調(diào),四方之樂,令人目不暇接。安慶藝人高朗亭領銜的三慶徽班便是其中活躍的一支。將徽調(diào)結(jié)合漢調(diào)以及京師曲韻形成令北京人耳目一新的新劇,是當時來自安徽、湖北的戲班和藝人們最大的貢獻。這一年,可以看做是中國國粹京劇的發(fā)源。
和歷朝歷代的戲劇一樣,京劇發(fā)端于民間,但其發(fā)展則有所不同。前朝戲劇成熟于勾欄瓦舍甚至青樓行院,京劇的成熟卻陽春白雪到拜皇家推動所賜得以蔚然成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