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何與年住在廣州長壽路,白天在廣衛(wèi)路教授演奏廣東音樂和粵曲,當(dāng)時藝徒有陳厚、廖漢杰等。1946年至1948年,則在十八甫安樂茶樓二樓和鉆石茶樓等地組織音樂茶座,與劉天一等合作。與年以琵琶演奏為主,經(jīng)常奏《十面埋伏》、《醉翁撈月》、《雨打芭蕉》、《春郊試馬》、《將軍試馬》等曲。1949年底離穗往香港。
何與年的中晚期民主思想比較明顯,能體察廣大人民的疾苦,同情勞苦大眾,人民性較強。他留在沙灣鄉(xiāng)間最后一曲便表現(xiàn)了這種思想傾向。此曲名《春光明媚萬家歡》。曲的立意,據(jù)他的徒弟何英才說,是描寫除夕之夜萬家去舊迎新之時,有錢人家吟風(fēng)弄月,舉杯歡慶,但是不少窮苦人卻挨饑抵餓,從而申訴社會的不合理。曲中通過強烈的對比,反映兩種不同的情調(diào),此曲寫于1947年春節(jié),可惜只寫了一半便離開故鄉(xiāng),到香港謀生了。
與年自1950年初去香港后,一直從事音樂工作。1961年秋,與年帶領(lǐng)港澳的一個曲藝團體回穗演出,闊別故土十余年,故土的一山一水,都喚起了他親切的回憶。西樵山先祖何博眾長眠之地,使他常常夢繞情牽;小北浦間濂泉名勝何氏姑嫂墳,亦留下過他早年的足跡。這次回故土,他重溫舊夢,不想回去了,還寫下《御侮》等兩首廣東音樂。他希望留在廣州,在劇團工作,后來因故未果,終回香港。1962年在香港病逝,享年82歲。他逝世后,香港新聞記者學(xué)會、音樂家學(xué)會及港穗社會名流何賢等組成何與年治喪委員會,以隆重的葬禮,把他安葬在香港華人墳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