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萊里·捷杰耶夫
錄入時間:2012/3/2 16:26: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考級]
圣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首席指揮、藝術總監(jiān),鹿特丹愛樂樂團首席指揮。
捷杰耶夫1953年出生于莫斯科,十幾歲就能登臺彈奏斯克利亞賓、拉赫馬尼諾夫、貝多芬等人的鋼琴協(xié)奏曲。在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學習指揮,師從伊里亞-穆辛。1976年,23歲的他贏得了柏林“卡拉揚指揮大賽”第二名,自此開始受到國際樂壇的矚目。1978年,他進入基洛夫劇院擔任當時的音樂總監(jiān)泰米卡諾夫的助理指揮,他在基洛夫首演的是普羅科菲耶夫的歌劇《戰(zhàn)爭與和平》。1981年,他應邀擔任亞美尼亞國家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1988年起,接任馬林斯基劇院首席指揮和藝術指導,同時兼任劇院經(jīng)理的職責,使劇院重獲生機。1989年7月與PHILIPS唱片公司簽約,首張專輯為穆索爾斯基《圖畫展覽會》、柴科夫斯基《雷米尼的法蘭西斯卡》。
1990年8月他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在坦格伍德音樂節(jié)演出,這是他作為指揮家在美國的首次亮相。1992年夏季,他帶領基洛夫歌劇院樂團敲開了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的大門。而值得一提的是,大都會歌劇院成立100多年以來從來沒有外國的歌劇院在那里登臺演出過。那一年,捷杰耶夫登上英國《留聲機》雜志的封面,同時,《時代》周刊也對他進行了專題報道。1993年,他在芬蘭創(chuàng)辦了首屆米克林音樂節(jié);在圣彼得堡創(chuàng)辦首屆“白夜之星”國際音樂節(jié)。1994年,他獲選多倫多國際古典音樂獎中的“年度指揮家”獎;被《獨立報》評為“年度音樂家”。1995年,他擔任鹿特丹愛樂樂團首席指揮;獲選《美國音樂》雜志“年度指揮家”。1997年,他成為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的首席客座指揮。同年,他首次應邀參加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穆索爾斯基的歌劇《鮑里斯·戈都諾夫》。1998年的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上,他和維也納愛樂樂團再度合作,演出了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曲,造成極大轟動。評論認為,他的超水平演出,可以和前輩穆拉文斯基的詮釋相媲美,精彩絕倫。1997年和1999年,他都獲得了俄國藝術最高獎項“金面具”獎中的最佳指揮。2000年,他獲得了俄羅斯“勝利”藝術大獎。
捷杰耶夫作為20世紀杰出指揮家,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譽:在日本藝術票選21世紀未來最偉大的指揮家中,捷杰耶夫名列第四;英國《古典CD》雜志評出的20世紀100位杰出指揮家中,捷杰耶夫名列第25位,而在目前在世的指揮家中,他名列第四位;他與畢契科夫、普雷特涅夫并稱為當代三大俄國音樂指揮,也是三位將在21世紀獨領風騷的俄國青壯年指揮家。捷杰耶夫儼然成為了俄羅斯歌劇的守護神,在他的指揮下,鮑羅丁、穆索爾斯基、普羅科菲耶夫、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柴科夫斯基等人的偉大歌劇都有了時代新生命。(編輯/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