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胡,是黎族、漢族弓拉弦鳴樂器。史稱潮提,又稱小胡,潮州音樂中稱“冇弦”。形似板胡,音色渾厚,用以合奏或伴奏。流行于海南省、廣東省、福建省等省。
椰胡形制
椰胡椰胡形制、用料、工藝與秦腔板胡相似。只是琴桿略細(xì)而短,全長67厘米,用紅木等硬木制作。形制與板胡近似,琴體全長60厘米~70厘米。琴筒(共鳴筒)用多半個椰殼制作而成,前口蒙以桐木薄板為面板,在背部半圓形的椰殼上,開有由五個小音孔組成的金錢眼狀音窗。
椰胡常用小貝殼作馬,也有用竹馬的。置兩弦軸,弦較板胡弦略細(xì),用馬尾弓在兩弦間拉奏。
琴頭、琴桿用一塊硬木制作,多使用紅木或花梨木。頂端琴頭有平頂、彎月形或雕刻以龍頭為飾。琴桿上端橫置二軸,弦軸用紅木或黃楊木制成,呈圓錐形或紡槌形,軸柄刻有直條瓣紋,裝置方向與琴筒平行。琴桿較長,多為圓柱形,也有半圓柱形(前平后圓),上粗下細(xì),琴桿中部設(shè)絲弦千斤,下端裝入椰殼中并外露系弦。
面板中央置有琴馬,傳統(tǒng)多用小貝殼作馬,后來則用竹制橋形琴馬。張有兩條絲弦。琴弓用細(xì)竹制桿,兩端拴以馬尾為弓毛,弓長60厘米。
用途及音域
椰胡音域約兩個八度。音色柔和淳厚,富有地方色彩,椰胡也用于民間傳統(tǒng)樂種廣東音樂、潮州大鑼鼓、福州十番、閩南十音、福建龍巖靜板音樂和永定、上杭等地的十班音樂等,還用于廣東潮劇、潮州弦詩等多種戲曲和曲藝伴奏。用于演奏廣東音樂和多種廣東戲曲、曲藝伴奏。
演奏時采用坐姿,將琴筒置于左腿上(或夾在兩腿中間),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zhí)馬尾弓夾于兩弦間拉奏。椰胡按五度關(guān)系定弦,常定弦為g、d1、c1、g1或a、e1,音域g—g2,有兩個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