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巴是一種木琴,最初被稱之為馬林布拉,17、18世紀傳入拉丁美洲,成為印第安人的樂器。
結(jié)構(gòu)
它的結(jié)構(gòu),音響與一般的歐洲木琴有很大不同。它所采用的琴板比紅木的質(zhì)地軟,發(fā)音寬厚,音區(qū)低,余音較長,每塊琴板下面都有用各種果殼、葫蘆或罐頭盒、長方形木盒等做的共鳴體,這些共鳴體的大小,長短是與相應的琴板相適應的。在每個共鳴體上還開有1-2個小孔,孔上蒙以竹膜、雞蛋膜、薄紙或動物的尿泡。演奏時聲音由琴板傳到共鳴體和孔上的薄漠上,聽起來嗡嗡作響,產(chǎn)生出一種特殊的共鳴效果。墨西哥國家舞蹈團所用的馬林巴琴板下有用長方形椎形木管作為共鳴體,在其椎形下端有一孔,孔上貼上了葦膜,說明拉丁美洲的馬林巴木琴還保持著非洲的傳統(tǒng)。
形制
馬林巴的形制是多種多樣的,在非洲有三種主要樣式,一種把琴板放置在地坑或泥罐上,另一種把琴板排列在兩根園木上,還有一種把琴板固定在框架上,下面懸掛共鳴葫蘆,演奏方式有坐在地上或掛在身上之分,一般多采用由頭上包有橡膠的棍子敲擊。
發(fā)展
1894年,危地馬拉的音樂家塔多模仿鋼琴琴鍵的排列,為馬林巴加上了半音琴板,使之半音齊全,便于演奏新的作品。后來,墨西哥又創(chuàng)造了高音馬林巴和大型馬林巴。前一種有50塊琴板,音域達五個八度,由三人演奏,后一種共78塊琴板,音域達六個半八度,由四人演奏。主旋律演奏者左右手都各執(zhí)兩錘,其他人一手執(zhí)一錘,音色美妙,音響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