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南亞音樂文化區(qū)
指的是包括印度次大陸和斯里蘭卡等周邊國家和地區(qū),這一地區(qū)也稱為印度音樂文化區(qū)。
在音樂方面,自古以來,以高度發(fā)達的音樂理論為背景的印度古典藝術音樂成為本地區(qū)的高峰。在印度古典藝術音樂中,以北印度為中心的印度斯坦音樂體現(xiàn)了伊斯蘭音樂得影響,南印度的卡納提克音樂具有比較原型的印度特征,這兩股潮流幾乎覆蓋了整個印度次大陸。由這些古典藝術音樂變化出來的各民族的民俗音樂,在印度音樂文化區(qū)有十分廣闊而深遠的影響。
略述南亞傳統(tǒng)音樂的特征。(1)印度音樂在南亞的主流地位。(2)南亞各國音樂的多樣性。(3)音樂藝能與宗教、民俗的緊相關聯(lián)。(4)鼓類樂器和撥奏弦樂器得以充分運用。
(四) 西亞、北非音樂文化區(qū)
西亞,在地理上指的是亞洲大陸西部一帶,由阿拉伯各國、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國組成。
但是,作為一個文化區(qū)來看,除以上國家之外,還應包括北非沿地中海岸的突尼斯、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一帶。另外,前蘇聯(lián)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哈薩克、土庫曼各國也可以涵括其中。在音樂方面,西亞、北非最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世界音樂史的源流之一而存在。古代的許多種類樂器,在王墓的浮雕和考古發(fā)掘中得到確認。同時,這樣的樂器原型和使用這些樂器的音樂的古老樣式,也沿著文明的潮流而向東、西兩方傳播。這種傾向,不僅在古代,而且在其后的長期歷史過程中,尤其是中世紀的伊斯蘭化起著重要的影響。例如:中世紀的阿拉伯宮廷音樂,是在當時的先進文化地區(qū)伊朗(波斯)的影響下而產(chǎn)生的世界上富有光彩的音樂。關于它的樂器桑圖爾( santur )、卡農(nóng)( qanun )、烏德( ud )、納依( nay ),以及音樂、舞蹈、音樂家、音樂理論等,在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和阿爾伊斯發(fā)哈尼《歌書》中有詳細的敘述。此后,這樣的音樂體系向南亞、東亞、東南亞和歐洲傳播,自身不斷地產(chǎn)生變化,也不斷地給當?shù)匚幕┯栌绊,成為它們革新的動力。另外,在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時代,其軍樂給近代歐洲音樂的發(fā)展予以許多影響。即:其樂隊編制發(fā)展變化為西洋的銅管樂隊,軍樂形式的本身也成為向藝術音樂發(fā)展的一個基礎,產(chǎn)生了土耳其風( alla turea )的作品。
西亞、北非傳統(tǒng)音樂的特征:(1)波斯-阿拉伯音樂體系的主導地位及其音樂特征:微分音的運用和樂音的有條件的帶腔性;瑪卡姆和達斯特加赫的旋法體系;均分律動與非均分律動同時存在;織體思維方式以橫向性為主;樂器運用的共同點。(2)民俗音樂的多樣化。
(五) 黑人非洲音樂文化區(qū)
非洲位于東半球的西南部,地夸赤道,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非洲有將近700種語言,并且有多種信仰,因此,與之相適應的音樂樣式和一般文化特征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黑人非洲音樂的多樣性決不會影響整個地區(qū)在音樂中的統(tǒng)一性。在音樂的社會功能及其運用方式、旋律和節(jié)奏的構(gòu)成原理、樂器類型等音樂特征方面,黑人非洲音樂文化區(qū)的音樂風格上的共同性顯而易見。
主要音樂體裁形式有:(1)民俗歌唱:在黑人非洲的社會里,歌唱成為從日常生活中涌現(xiàn)的自然行為。另外,擁有各種各樣的職業(yè)或半職業(yè)音樂家也成為黑人非洲的特征之一。 (2)民俗舞蹈與歌舞、樂舞: 在黑人非洲的音樂生活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黑人非洲的舞蹈按其表現(xiàn)內(nèi)容和運用場合來分類,大可以分為儀式性舞蹈和娛樂性舞蹈。從舞蹈表現(xiàn)手段的形式特點來看,黑人非洲的舞蹈大致可以分為:歌舞、樂舞、假面舞、高蹺舞等。
黑人非洲音樂的風格和審美特征是講求打擊樂器節(jié)奏、音色變化的音樂美。在音樂形態(tài)方面有如下特點:(1)以鼓為代表的打擊樂器在黑人非洲音樂中具有重要位置。(2)復雜多樣的節(jié)奏。(3)音階、旋律和演唱形式特征。(4)多聲部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