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關節(jié)的錯選對快速彈奏有著巨大的影響。比如快速指序中的貼弦提彈技巧,手指的每個關節(jié)都在起作用。其中中關節(jié)的運動又最典型和明顯。根關節(jié)起著重要的過渡、支點或者帶動作用,中關節(jié)則直接掌管爆發(fā)力的強弱。如果將爆發(fā)力的作用轉移到根關節(jié),那么彈奏的速度就會是另一種狀態(tài),不像中關節(jié)這樣靈活了。正如我們踢腿的動作。如果將力點放在膝關節(jié)處,收起小腿,瞬間彈出小腿,則具有很強的爆發(fā)力。而若以大腿根為力點,那出來的力就有些笨拙了,除非借助整個身體彈跳動作的輔助。在彈琴也是同樣的道理。
此外,多余力量的介入也是造成彈奏不順暢、快速的重要原因。這里多余的力量指的是由手臂某部位緊張而造成、產生的力。比如小臂上下大幅度的跳躍。在彈弦時,手指的動作、掌部要隨著音區(qū)、弦位的不同做相應的調整,要隨著弧形的弦面做平行的移位。也就是臂部在運動中要醞釀著向前或者向后的預備動作,將手指在對的時間送至要彈的音區(qū)和弦位上,這種平行的移位給旋律的連接、音色的統(tǒng)一、流暢提供了方便;蛘哒f手臂的力量應該順著彈奏的方向走,應該是前后方向的力,而不能改成上下方向的力,否則,原本為演奏提供方便的力就成了阻力了,再或者延誤了力發(fā)生作用的時間。
手指不具有獨立彈弦的能力也是不能快速彈奏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可以將從手臂來的一份力氣劃分成均等的五份,分別分散在五個手指上。但是我們不能將這幾份力氣始終固定在某個手指上,因為有的手指參與彈奏,有的一直處于休息的位置。比如四點練習。參與彈奏的手指是大、食、中三個手指,那么我們應該將無名指、小指上的力氣釋放或者轉化出去,而不能一直緊緊抓住不放,否則就造成了兩指的緊張,進而影響到其他指的彈奏。有些人在彈奏時,無名指或者小指一直跟著中指跑,這實際上已經讓無名指、小指承擔了一部分力,然而它們卻并不參與彈奏,由此力氣的分散造成了彈弦手指的力氣不足,也逐漸養(yǎng)成了無名指跟彈的習慣,而不能獨立彈弦了?焖購椬嘀,我們都應該注意到參與彈奏的手指是哪些,而且在什么時間該哪個手指出發(fā)該哪個手指休息都要講究。要鍛煉好每個手指獨立彈弦的能力,而不能將某個手指變成另一個手指的附庸。而掃弦技巧就不一樣了,中、無名和小指應該成為一個完整的、單獨的系統(tǒng),這樣發(fā)出的力氣、能量才具有震撼力。
實際上,貼弦提彈又分為兩種。從貼弦和彈弦動作的同時性與否劃分為同時性的貼弦提彈和不同時性的貼弦提彈。前者指的是手指在彈弦的同時,另一個手指要貼在下一個音的弦上。也就是說上一根弦的彈奏跟下一根弦的貼弦是同一個步驟。不同時性的貼弦提彈指的是在上一個手指彈弦之后,另一個手指落于該彈的弦上,而且后一根弦的貼與彈是同一個步驟。其中,不同時性的貼弦提彈一般是在兩個音之間的跨度較大、距離較遠,以及存在逆指指序的情況下運用的。這里的彈奏就需要肩、肘、腕等支點部位的協(xié)調和幫助,要在運動中醞釀著一種平行移位的動勢或者預備動作,待命而發(fā)。而不能等到了該彈奏某個遠距離的音的時候,才剛意識到需要“彈跳”了,那樣勢必會造成明顯的大跳和急躁的狀態(tài)。
作者:韓建勇,1982年生于山東陽信,17歲師從山東古琴學會會長、諸城派古琴傳人高培芬學習古箏演奏;在山東藝術學院期間,經常拜訪山東箏派著名古箏演奏家、代表人韓庭貴先生,并受其教誨。大學四年中,學習演奏之余,潛心研究中國古箏藝術,在《民族音樂》等省級刊物共發(fā)表文論多篇,包括《談古箏音樂的體驗》、《古箏別名考與形制的歷代沿革》等;現(xiàn)已浙江大學研究生畢業(yè),在《樂器》、《齊魯藝苑》等國家級核心期刊發(fā)表多篇文章,如《古箏名曲解題與賞析1-4》連載四期、《古典到底——箏樂中尋夢》、《王昌元箏友見面會紀實》、《古箏音樂韻之探微——兼談古箏演奏家項斯華的古箏藝術》等(均發(fā)表于《樂器》);《古箏音樂美之鑒賞》發(fā)表于《音樂周報》等,F(xiàn)于杭州運作清平樂箏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