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別人眼里,潘永華為這場音樂會準備了兩個多月,但實際上,他已準備了二十年之久。
侗族第一個音樂雙碩士研究生潘永華
只想在北京留張侗歌的名片
采訪潘永華,源于6月3日他在中國音樂學院階梯演奏廳舉辦的一場別開生面的碩士獨唱音樂會和個人小畫展,那高坑嘹亮的聲音、充滿激情的演唱、風格獨特的美術線描和濃郁侗家特色、艷麗的民族服裝著實引起了觀眾不小的關注和贊聲。和記者見面的時候,潘永華穿著休閑體恤,紅色大短褲,一張嘴還是有不少家鄉(xiāng)的口音,可是在他演唱的時候卻絲毫聽不出口音的破綻。潘永華今年39歲,是目前同時就讀于中央音樂學院傳統(tǒng)音樂學專業(yè)研究生和中國音樂學院民族聲樂藝術碩士研究生。作為一名高齡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能走出侗寨,走進中國音樂的最高學府實屬不易。他和我們聊起自己的家鄉(xiāng)、父親、老師以及兩次為了學習音樂而辭職,又獨自一人與妻女相隔萬里在北京求學的經歷,這些讓人不禁有些心酸的旅程,卻在潘永華始終笑呵呵的訴說下被輕描淡寫的帶過……
侗族風情讓人耳目一新
“么哦么哦么,嗬嗬西左嗬西左嗬西左嗬西左,嗨~~~~~~~~嗨~~~~~~~嗨”潘永華一嗓子下去,臺下掌聲、喝彩聲連成一片,在這高亢的旋律中,他的歌聲似乎把觀眾帶到了《船工號子》的現(xiàn)場,重現(xiàn)了川江邊上船工拉號激動又壯觀的場景。觀眾無比為他過硬的唱功、飽滿的情緒、到位的表演而贊嘆。
這是6月3號晚潘永華在自己的母校中國音樂學院舉辦的個人首場獨唱音樂會的現(xiàn)場盛況。他時而著正裝演唱《懷念戰(zhàn)友》、時而又是一身侗族服裝閃亮登場,演唱著他自己創(chuàng)作的侗族民歌《侗家拉木歌》。整場音樂會下來,潘永華分別演繹了《不能盡孝愧對娘》、《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老師我想你》等十二首風格迥異的特色歌曲。除了讓臺下的老師和觀眾們欣賞到他絕倫的嗓音外,那骨子里散發(fā)的民族特色也在歌聲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人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侗族的魅力和風情。
為了配合這次音樂會的演出,潘永華輔導的京城侗歌隊也首次在首都隆重登場,演唱了無伴奏、多聲部侗族大歌《大山真美》、《布谷催春》,讓人領略到宛若天籟之音的自然之聲,仿佛這個舞臺上再現(xiàn)了當?shù)孛褡宓纳罹跋笠话忝垒喢缞J,贏得了臺下觀眾連綿不斷的掌聲。
此外,本場音樂會還有一大亮點,在進場走廊里掛滿的一幅幅線描美術作品,這些畫均出自潘永華之手,從小生在廣西,長在侗族,作為自己的一大愛好,潘永華把侗族的風土人情和山山水水用畫筆勾勒出家鄉(xiāng)的原貌。讓觀眾們從一進場就感受到濃烈的民族風情,再加之他原汁原味的演唱,這位從廣西走出的第一位雙碩士歌唱家給觀眾們帶來了一次耳目一新的視聽盛宴。也難怪馬秋華老師當場贊嘆:潘永華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比較全面的少數(shù)民族歌手。
傳承侗歌是我的使命
6歲就登臺演出,從小生長在被歌聲浸染的美麗侗鄉(xiāng),又有著一副好嗓子的潘永華,唱歌是他最熱愛的事。在他音樂事業(yè)發(fā)展的經歷中,有一個人對他影響甚大,那就是他的父親:“父親是一名侗戲師,在我兒時的記憶里,父親經常在十里八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面前表演一出出精彩的侗戲,而且還常常農閑之時把鄉(xiāng)親們在組織到自己家中排練侗歌,表演侗戲!痹诋斀穸嘣幕⒋娴慕裉欤瑸榱藗鞒卸弊逡魳肺幕 “從2000年起,每年我都在家鄉(xiāng)舉辦歌會,至今已有六屆。家鄉(xiāng)的人們很喜歡我,也很信任我,所以很響應我的‘號召’。每次我們辦歌會,百公里內的鄉(xiāng)親們都會聚在一起,參與人數(shù)高達幾萬人次。那種歡樂的氛圍不僅豐富了節(jié)日氣氛,也讓侗歌的傳承引出了方向,難怪中國音樂學院民族音樂學家李文珍教授說“潘永華組織的侗鄉(xiāng)歌會給當今的民歌的傳承引出新方向”。而如今,潘永華獨自一人在北京求學,過著琴房、飯?zhí)、宿舍三點一線的簡單生活,盡管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他不跑場、不接私活。因為他心里有更遠大的理想,希望在自己學習的寶貴時間里,充足電,為以后發(fā)揚侗族民歌作出更大的貢獻。
讓潘永華非常驕傲的一件事是2009年他參與組建了京城侗歌隊。侗歌隊由在京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組成,其中以中央民族大學的侗族學生為主。經過半年多的發(fā)展,侗歌隊目前有固定成員12位,以演唱侗族大歌為主。在潘永華剛剛舉辦的音樂會上,侗歌隊首次登臺亮相,就得到了首都觀眾的喜愛和肯定。
談起他成立的侗歌隊,潘永華很高興,他說即使他以后離開北京回到了廣西,有這樣的一個歌隊在北京,就是侗族大歌一張最好的名片,而且不論他走到哪里,他都會始終關注著歌隊的發(fā)展。我想,這就是潘永華內心最真實、最偉大的目標。
對話潘永華
記者:作為廣西第一個雙學位音樂碩士,可以說你是廣西人民的驕傲,在你學習的過程中,是不是得到很多老師的幫助?
潘永華:沒有老師的栽培,就沒有今天的我。比如我的大專老師魏清勵,我之前是學美術的,偶然的機會魏教授聽到我唱的歌覺得很好,然后建議我改學音樂,所以是他引導我走向了音樂之路。如果說魏清勵教授是我聲樂學習的奠基者和引路人的話,那中國音樂學院的張牧教授就是我聲樂學習良師,在我兩年本科的學習中,張牧教授的教學使我聲樂有了長足的進步,才有了我后來考上中國音樂學院的聲樂研究生的可能。還有我現(xiàn)在研究生階段的馬淑明教授和王士魁教授,他們的教學使我的演唱逐漸走向成熟和完善。正因為有了這兩個導師的無私關懷和幫助,才能有今天的音樂會成功,我也非常慶幸能夠成為二位專家的學生。也很感謝兩位導師的教誨使自己在這兩年研究生學習階段能有這么多的感悟和收獲。
記者:為了考上中國音樂學院的本科和研究生,你先后兩次選擇辭職,是什么信念支持你這樣做的?
潘永華:我從不打無準備之仗,這是我的人生格言。其實在考研究生前,我就有思想準備,我相信我一定能考上,我才會辭職的。
記者:在你音樂會上的線描美術作品,讓觀眾們都能感受到你家鄉(xiāng)的原貌和生活氣氛,你覺得畫畫和唱歌共通的地方是什么?
潘永華:是線條,是優(yōu)美的起伏。只不過一個是用嗓音勾勒,一個是用畫筆勾勒,在我同時進行的兩個領域里,它們是互補的,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
記者:馬上就到端午節(jié)了,侗族是怎么過端午節(jié)的?
潘永華:侗族有這樣的習俗,到了端午節(jié)這一天,凡是小伙子都可以隨便到魚塘里打魚,打多少都可以,然后做成魚粥喝。另外,如果已經訂婚的青年,在農歷五月初五這天,男方要送女方家?guī)装賯粽子,給自己未來的丈人。
記者:研究生畢業(yè)后,你就是廣西第一個拿到雙學位碩士研究生的人了,有什么樣的打算?
潘永華:研究生畢業(yè)后,我還想繼續(xù)從事聲樂教學、民族音樂理論研究,希望在高校教學中培養(yǎng)和發(fā)現(xiàn)更多的少數(shù)民族音樂人才,另一方面,想通過唱、畫、說、寫來解讀侗族音樂文化,不要讓大家覺得一說到侗族民歌就是原生態(tài),原生態(tài)我們要保護,但也要有創(chuàng)新。除此之外,我也在醞釀一場更加完美的碩士畢業(yè)音樂會和畫展。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舉辦一次跨湘、黔、桂三省的侗鄉(xiāng)歌會,讓侗歌的傳承后繼有人,這就是我作為一名侗族文藝工作者最光榮、最艱巨的使命。
潘永華簡介
潘永華,侗族,籍貫:廣西三江縣。現(xiàn)在就讀于中央音樂學院“傳統(tǒng)音樂”和“民族聲樂”雙碩士學位研究生。1994年畢業(yè)于桂林高等師范?茖W校音樂系 ,2000年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本科畢業(yè),并獲得學士學位。2000年~2007年,在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聲樂系任教。2008年至今,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攻讀研究生。他曾多次獲全國、省、市歌唱大賽及音樂創(chuàng)作獎項。
2007年10月 全國高校教師聲樂比賽教師民族組銀獎
2005年3月 被選評為廣西師大青年骨干教師
2005年4月 論文《侗歌傳承新模式-侗鄉(xiāng)歌會》獲廣西首屆大學生文化藝術節(jié)教師論文比賽三等獎
2004年12月 廣西師大青年教師說課比賽三等獎
2003年11月 廣西師大第七屆青年科研成果報告會優(yōu)秀論文獎
2003年10月 創(chuàng)作歌曲《八百里侗鄉(xiāng)是我家》獲“歌!钡谌龑萌珖~曲作品比賽三等獎
1999年10月 全國新人新作歌手展演會民族唱法銀獎
1998年12月 98′廣西青年歌手大賽二等獎
1996年11月 廣西群眾文藝調演、自作詞曲《侗鄉(xiāng)情》獲表演和創(chuàng)作三等獎
1996年12月 廣西《歌!犯枋盅堎惈@二等獎
他取得音樂教學成果也相當多
2007年6月 輔導學生周治紅成功地在桂林王城劇場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
2006年12月 潘永華聲樂教學匯報音樂會
2005年2月 與人合作獲國家社科課題立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壯族民歌習俗傳承現(xiàn)狀的跨學科調查和研究》
2005年4月 輔導音樂系女聲小組唱獲廣西首屆大學生文化藝術節(jié)專業(yè)組二等獎
2005 年4月 獲廣西首屆大學生文化藝術節(jié)優(yōu)秀指導教師
2004年5月 2003級音樂系學生周治紅獲全國青年歌手大賽廣西選拔賽專業(yè)組優(yōu)秀獎(十名進入決賽中唯一的學生)
2004年5月 與人合作論文《視覺與聽覺在音樂欣賞課中的完美結合》發(fā)表于《航空教育》雜志第5期
2004年10月—2006 年10 廣西師大科研立項《廣西侗族大歌搶救保護傳承與發(fā)展的研究》
2003年12月 與人合作創(chuàng)作歌曲《八百里侗鄉(xiāng)是我家》發(fā)表于《音樂周報》與《歌!冯s志
2002年12月 論文《侗族民間歌舞“多耶”初探》發(fā)表于《中國音樂》2002第4期
2000年6月 論文《侗族建筑藝術》發(fā)表于《中國文化報》2006年6.15第四版
2000年3月 論文《侗鄉(xiāng)賽歌會隨感》發(fā)表于中國音樂類核心刊物《中國音樂》2000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