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淡淡的霧氣籠罩在田野上,站在村口就能看見安靜矗立在村邊的屈家營音樂會堂。這座兩層的音樂堂,建好也不過兩年的時間,不過,這里流淌著古老的樂曲。
1 屈家營音樂會始創(chuàng)于元明之際,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其音樂源于佛教寺院音樂,是宋元以來南北音樂交流的產(chǎn)物。音樂會曲目豐富,樂譜完整,樂手技藝精湛,并有嚴格的傳承方式,在相對封閉的狀態(tài)下保存下來,對研究中國古代音樂以及寺廟音樂與民間音樂的交融衍變有很高的價值。
然而,近代以來,這古老的音樂卻經(jīng)歷了多次的危機,倘若不是幾代樂手和村民的舍命相救,連樂譜和樂器也無法保全。
咸豐三年,村里只剩三名樂手,大年三十晚上,他們抱頭痛哭——古樂幾近失傳。
1937年以后,侵華的日軍幾次到屈家營強索樂譜和樂器,樂手們將樂譜、樂器分頭埋藏,“先挖了坑,把一個大缸埋進去;缸里放了那些樂器,蓋了石板。后又蓋了房,房里安了一盤磨,用牲口拉。誰都以為那些樂器沒了,沒想到是藏了起來!崩洗彘L林中樹講起祖輩的那段歷史,還是很激動,“盡管許多人被抓走,壓杠子,灌辣椒水,但沒人把樂譜的事情暴露。”
八年以后,村里成立了農(nóng)會,農(nóng)會的當家人林茂恒讓古老的樂器重見了天日。音樂會有了三畝半地,有了活動經(jīng)費,還有了20多個本村青年來當學徒!拔母铩逼陂g,音樂會被當作“四舊”,樂手們又一次把樂譜和樂器收藏起來。這些珍貴的遺產(chǎn)最終躲過了浩劫,而歷經(jīng)磨難的“屈家營古樂”也得以流傳。
今天,當年的青年大多已經(jīng)去世,只有兩位尚在,一位是84歲的林云瑞老人,身體也已大不如前;另一位是81歲的馮月池老人,由于擅長打擊、吹奏樂器,曾被中央音樂學院原院長趙沨稱贊為“天下第一鈸”。如今,農(nóng)閑時,除了排練演出,老人還肩負起培育接班人的任務。
2 本以為屈家營音樂會的歷史已塵封在那飽經(jīng)滄桑的歲月之中,成為再也無法觸摸的過往。然而,當見到馮月池老人時,心還是不能不被打動。
握住老人的手,仿佛是觸摸到了屈家營音樂古老的脈絡,正是他們,讓這古老的音樂得以延續(xù)。
午后的陽光灑在炕頭上,馮老瞇著眼睛小心地翻開樂譜。暗黃色的宣紙上工整地用毛筆豎排寫著那古老的記譜符號,那是古老的工尺譜,經(jīng)歷代樂手們傳抄留存至今。
老人輕揚地吟唱。那些早與身心渾然一體的曲子,在一瞬間開啟了時空的隧道。閉目詠唱的神態(tài)和老人依舊清亮的嗓音著實讓聽者失了魂,“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嘆,有遺音者矣”,是的,那是寺廟道觀特有的超凡脫俗之境。
“玉芙蓉”“紂君堂”“罵玉郎”“慶豐年”,單是看這類的曲牌名就知道了,全是中國古老歷史中最動人心弦的章節(jié),或悲或喜,或嗔或怒,或抑或揚。
一直以來音樂會現(xiàn)場演出時樂手們是雙眼合起的,何以如此?一個解釋是,音樂會尊師曠為祖師,祖師目盲,于是他們也選擇了這樣的姿態(tài),以表對祖師的敬重。但老人卻有更實在的解釋,他說,演奏時閉目,是為不走神不亂譜,全神貫注。
這個解釋在老人的十幾個學徒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看見他們已經(jīng)是晚上8點了。十幾個孩子里,最小的只有13歲。白天幾個年紀小一點兒的要上學,稍大一些的又要外出打工,只有在晚上才有時間聚在音樂堂的小教室里學習樂譜。在昏暗的房子里,孩子們圍在小火爐旁唱譜,他們習慣性地閉著眼睛,吟唱古老的旋律。洪亮有力的聲音,時而歡快,時而深沉,一曲接著一曲,沒有因為寒冷而斷續(xù)過。
孩子們說,自己喜歡唱!
喜歡。簡單的理由讓500年前的古樂在孩子們的心中扎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