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真正學習樂器演奏乃至登臺表演還需要很長的一個過程。
屈家營音樂會的演奏人數(shù)是根據(jù)場合需要而定,24名樂手為“滿棚”音樂,12名樂手為“半棚”音樂。演奏樂器主要有管、笛、笙、鼓、镲、鈸、鐺和云鑼等十種,F(xiàn)存《玉芙蓉》等13支套曲、《金字經(jīng)》等7支大板曲、《五圣佛》等二十多支小曲和一套打擊樂。老人說,學習套曲相當難,不但樂譜很長,背起來難,而且還有很多轉(zhuǎn)調(diào),奏起來也難,F(xiàn)在音樂會的樂手也只能演奏三首套曲。
見過孩子們,音樂會召集樂手們來到音樂堂現(xiàn)場。對于筆者來說,繁星當空,在這樣一個寧靜的夜里親聆屈家營音樂會,是一次享受。
梵音繞梁,韻味深遠:樂手們在奏樂時仍然保留著古代禮儀遺風,個個身著古代官服,胸前及袖口配以燙金飾品,腰扎紅帶,頭戴黑色折翅帽,其音其樂在清幽時,讓人心靜如水;高亢時,令人意動神馳;舒緩時,則使人恍若置身于繚繞梵音中聆聽高僧說法。
3 屈家營音樂會之所以能延續(xù)至今,應(yīng)該感謝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老村長林中樹。
音樂堂里陳列著的有關(guān)屈家營音樂會的各種照片、報道,都是他20多年來悉心收集的,不僅裝裱整齊,還配有詳細的文字說明。他能完整復述出來過村里的專家們對音樂會的點評,還能講出所有重要活動的詳細日期和細節(jié)。
大家都說,沒有他就沒有屈家營的今天。
“我只是個農(nóng)民,上過幾天的掃盲班,會認字,但不會寫。為屈家營音樂會奔走了20年,進京8次,不為別的,就想著咱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屈家營的人也不能當敗家子。”林中樹樸實話語的背后,其實是坎坷。
1985年,林中樹還是屈家營村的村長,一次音樂會的老樂手們問他:“還許不許咱演出?不讓演,咱就把銅鈸賣了銅。”這可難住了林中樹。
因為以前音樂會主要在廟會、求雨、農(nóng)歷七月十五和超度亡靈的時候演奏。上世紀60年代禁止“封建糟粕”,音樂會位列其中;停演近20年,讓不讓他們恢復演出?林中樹也拿不準。
于是,林中樹8次進京,找專家鑒定。
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天他偶然碰到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音樂教授馮文慈,這下可找對了人!八屛页藥拙渥V子后,叫我下禮拜二帶個會作曲的樂手來。后來,我又通過他,認識了其他幾位懂古樂的專家。他們聽了屈家營古樂,又驚又喜!”林中樹對當年經(jīng)歷記憶猶新。
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二十八,是屈家營音樂會的重建日。
1986年的這一天,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9位專家在林中樹的帶領(lǐng)下,走進了屈家營。那時音樂會還有十幾位樂手,均50歲以上,最長者85歲,各個技藝精湛。
這是屈家營音樂會歷史上第一次接受這么多頂級專家的訪問和觀賞。后來專家們的欣喜就像是發(fā)現(xiàn)了出土文物!澳菚r我們才知道音樂會不是‘四舊’,是國寶!”現(xiàn)在談起當年音樂會被肯定,林中樹還是掩不住地高興。
在林中樹的努力奔走下,這支幾乎要被歷史遺忘了的農(nóng)民樂隊終于得到了來自國內(nèi)外音樂人士的關(guān)注。1987年6月19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舉辦亞太地區(qū)音樂研究會期間,特邀演出的屈家營音樂會獲得了圓滿成功,被在場的專家譽為是“世界音樂之根”。
4 20年來,隨著音樂界老前輩呂驥、李煥之、趙沨、孫慎等對屈家營音樂會的充分肯定和贊賞,屈家營的名聲越來越大。
現(xiàn)在,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在村里都要舉辦“傳統(tǒng)音樂節(jié)”;偶爾,還到中國的專業(yè)音樂學府如中央音樂學院舉行專場音樂會;不時還上電視臺的節(jié)目展示古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