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竟有如此的相似。而這個相似卻走過了七千多年的歷程。笛子在這七千多年歷程中的沿革和發(fā)展不由令世界驚嘆:中國竹笛藝術(shù)是如此地魂麗多姿。歷代文人曾為它寫下了無數(shù)美妙的詩篇舞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促杜工部潸然腸斷,使喻成龍鬢發(fā)成霜。
近年來,隨著中國考古的發(fā)現(xiàn):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國華僑收藏的戰(zhàn)國時期七個按孔橫吹的銅笛:湖北隨縣出土的戰(zhàn)國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中的兩支橫吹的笛: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公元168年)中兩支橫吹笛: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漢初期)一支用二節(jié)竹制成的七個按音孔橫吹的笛。這些文物雖是鳳毛麟角,但都是中國竹笛鼻祖有力的見證。從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記載為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把笛子傳入中國的說法。
中國竹笛的種類及名稱極為豐富多彩。如以形制為名:飾龍謂: "龍頭笛"。樂師在皇帝面前將雙手交叉作拱手之意來演奏謂:叉手笛;以尺寸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不洞簫渭:“尺八”,唐代傳入到日本 仍謂“尺八”。我國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簫即為“尺八”;以典故為名如:漢代音樂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優(yōu)美,后人贊好笛子謂:“柯亭笛”!妒酚洝酚涊d伍子胥曾吹簫乞食于吳市中,后人謂“子胥簫”。;以材料為名,如:銅笛、鐵笛、玉笛、鷹笛、猿臂笛等,顧名思義,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為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廣西侗族的“侗笛”;以劇種為名的如:昆曲的“曲笛”、梆子戲的“梆笛”、雅樂中的“雅笛”、能樂的“能笛”等等。由于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十分豐富,在此不能一一例舉。
中國笛子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發(fā)音動人、婉回。古人謂“蕩滌之聲”, 故笛子原名為“滌”。
在強盛的唐朝也是竹笛的興旺時期,笛曲豐富,人材輩出,隨著唐朝歌舞音樂和大曲的盛行,出現(xiàn)了許多盛名的演奏家,如李暮、孫夢秀、 尤承恩、許云封等一代神笛。漢代和晉代的馬融、蔡邕、桓尹、綠株等演奏家。 曲目有《武溪深》、《落梅花》、《梅花三弄》、《紫云回》、《云州曲》等,遺憾的是歷代眾多的笛曲卻沒有譜子能留傳下來,就現(xiàn)在演奏《梅花三弄》即晉代桓尹的笛曲,也只能從古琴譜的《梅花三弄》中去翻版演奏了。
滔滔江河,滾滾長江。自五十年代以來中國竹笛再次掘起,更放異彩。以北派馮子存、劉管樂,南派趙松庭、陸春齡為代表的南、北二派笛風(fēng)均以深厚的民間音樂功底譜寫及改編了一大批笛曲,為以后幾十年的笛曲和笛藝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在笛子的發(fā)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長江后浪推前浪,到了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人材輩出無窮。無論從演奏技法和曲目更是脫穎、創(chuàng)新,使笛子藝術(shù)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并逐漸擺脫了南、北之分的概念。樂曲的內(nèi)容從強調(diào)地方風(fēng)格到追求意境的刻畫, 廣泛吸取其它藝術(shù)品種及姐妹樂器的技法而融匯貫通,大大豐富了笛子本身的表現(xiàn)力,1991年朱踐耳先生為竹笛和22件弦樂器而作的室內(nèi)交響樂《第四交響曲》榮獲瑞士瑪麗。何塞皇后國際交響樂大賽獎。國外評贊為“具有如此奇妙的音響及不可替代的民族性”,可見中國竹笛的可容性及它的廣泛性正以它那不可抗拒的能量走向世界。
笛曲中最有名的是《姑蘇行》, 采用昆曲音調(diào),具有江南風(fēng)味。樂曲典雅,表現(xiàn)了古城蘇州(古稱姑蘇)的秀麗風(fēng)光和人們游覽時的愉悅心情。寧靜的引子,是一幅晨霧依稀、樓臺亭閣、小橋流水誘人畫面。抒情的行板,使游人盡情的觀賞精巧秀麗的姑蘇園林。中段是熱情的小快板,游人嬉戲,情溢于外。接著再現(xiàn)主題,在壓縮的音調(diào)中,更感旋律婉轉(zhuǎn)動聽,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連忘返,令人尋味。此曲韻味深長,發(fā)揮了曲笛音色柔美,寬厚而圓潤的特征,再結(jié)合南方笛子演奏常使用疊音、打音、顫音等技巧,使樂曲表現(xiàn)更加動人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