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生采訪李祥霆的念頭,緣于讀到作家遲子建一篇名為《蒼蒼琴》的文章,說某次她陪幾位外國作家去聽香港城市大學舉辦的古琴演奏會,參加演出的有多位國內(nèi)名家,由于劇場大,古琴音量小,雖然加了擴音器,聲音效果仍是不好,以致那幾位外籍作家有的提前離座,有的酣然入睡。但李祥霆的出場,由于其演奏風格“粗獷豪放,如同一陣急雨,沁人肺腑,聲聲入耳”,致使一位尼日利亞作家大喊:我喜歡他!接下來遲評價說:“看來李祥霆那蒼涼雄渾的琴風,與尼日利亞大地上回蕩的風是相似的!
地地道道興起在華夏的文化土壤,陪伴中國文人三千年之久的古琴,怎么會與尼日利亞的風相似呢?
一個冬日午后,我來到李祥霆位于京南陶然亭附近的居所。這位曾經(jīng)有過5年海外教學經(jīng)歷的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善良、率直,不要說同“尼日利亞的風”畫上等號,就連那一首蒼涼悲壯的《瀟湘水云》,也讓我很難想象出自這位身材瘦小的老教授之手……
沏上一杯碧綠的香茶,李祥霆告訴我,他前兩天剛剛從歐洲演出歸來。
古琴,是全世界都能聽懂的音樂
君燕:這一次是什么演出?
李祥霆:是上海市政府為宣傳2010年上海世博會,與我國駐法國、比利時大使館合辦的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專場演出。
君燕:很成功吧?
李祥霆:很好!這一次總共演了四場,主要的兩場分別是在比利時的歐盟總部和法國巴黎SalleGaveau音樂廳,古琴很被看重,場場都作為開場節(jié)目,并且有詳細的解說。在巴黎演的那場,去的都是法國上層人士以及各國駐法的外交官,反響特別熱烈。
君燕:那您覺得這些外國人,是真的能聽懂古琴嗎?還是附庸風雅,聽個新鮮?
李祥霆:2003年,古琴藝術(shù)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成為公認的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而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發(fā)射的一顆宇宙探測飛船上,專門放置了向可能存在的外星智慧生命介紹地球人類文化的鍍金唱片,古琴《流水》的錄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曲,整整七分多鐘的全曲!我自從1982年在英國舉行的第一次獨奏音樂會之后,每次在西方演出,我都覺得特別從容、坦然,不光是因為有自信,更對觀眾有信心。因為我知道來聽我演奏的人多是喜歡音樂、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興趣的人。我選的曲子又都是古琴經(jīng)典樂曲,所以他們都能接受、喜歡,特別這次用的琴又好,是一張極品唐琴。
君燕:聽說1982年的那場演出是古琴歷史上第一次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獨奏音樂會?
李祥霆:沒錯,國內(nèi)國外那都是第一次。
君燕:中國古琴史上的第一次,竟然是在英國!不過,李老師,別說是1982年,就是現(xiàn)在,古琴已經(jīng)成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了,大部分國人還是對它缺少了解,不少人以為,古琴就是古箏。在這里,您能不能為我們系統(tǒng)地介紹一下古琴?
李祥霆:古琴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產(chǎn)生在大約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在當時只稱“琴”,近代為區(qū)別于其他樂器,才改稱“古琴”。中國古代文人所謂“琴棋書畫”四藝之首的琴,指的就是古琴。商周時期,用以規(guī)范士大夫、文人階層交往行為、舉止的《禮記》中有“士無故不撤琴瑟”的訓誡,說明在當時,彈琴是每一個貴族階層都必須具有的修養(yǎng)。
古琴的外觀,最基本的長度為三尺六寸五分,暗合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琴身上面拱圓、下面平坦,象征著中國傳統(tǒng)“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琴身由上至下,有琴額、琴頸、琴肩、琴腰等,象征人體,合在一起,代表著天、地、人三才。
在我國古代樂器中,只有古琴既留下了樂器,又留存了豐富的音樂文化和理論文獻。幾乎歷代都有關(guān)于琴家、琴曲、琴藝的記載,以及以古琴為中心的故事和傳說。由于歷史的原因,古琴開始走向衰落,上世紀五十年代,全國會彈古琴的還不足一百人!八十年代以后,古琴藝術(shù)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估計現(xiàn)在國內(nèi)外會彈古琴的人已經(jīng)逾萬,盡管如此,與其他樂器比起來,古琴仍然是冷門。
君燕:但古琴的收藏這些年好像特別熱,2003年嘉德拍賣的“大圣遺音”,聽說是張?zhí)拼,可是拍?90萬的天價!李老師,現(xiàn)在存在于世的最古老的琴是什么朝代的?
李祥霆: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傳世最古老的琴,就是唐朝的,距現(xiàn)在一千多年的歷史,這樣的琴全世界也僅存不到二十張,但應該說已經(jīng)很了不起了。要知道西方最古老的上等小提琴,在全世界僅有上百張,才不過三百年左右的歷史,已被推為至寶了。